统计常识
时间:2023-12-05 09:38 浏览量:

一、统计基础知识

  1.什么是统计?

  统计包含三个含义:统计工作、统计资料和统计科学。统计工作是利用科学的方法搜集、整理、分析和提供关于统计社会现象数量资料的工作的总称。通常我们所说的统计工作包括统计设计、统计资料的搜集、整理和分析。统计资料指通过统计工作取得的,用来反映一定经济社会现象总体或自然现象总体的特征或规律的数字资料、文字资料、图表资料及其他相关资料的总称。统计科学是为统计活动提供数量研究和认识规律的科学方法,核心是关于数据搜集、整理、归纳、分析的原理和方法。

     2.统计和统计工作的职能是什么?

  统计的三大职能是信息、咨询和监督。信息职能是统计部门根据科学的统计指标体系和统计调查方法,灵敏、系统地采集、处理、传输、储存和提供大量的以数据描述为基本特征的社会经济信息。咨询职能是利用已经掌握的丰富统计信息资源,运用科学的分析方法和先进的技术手段,深入开展综合分析和专题分析研究,为科学决策和管理提供各种可供选择的咨询建议与对策方案。监督职能是根据统计调查和分析,及时、准确地从总体上反映经济、社会和科技的运行状态,并对其全面、系统的定量检查、监测和预警,以促使国民经济按照客观规律的要求、持续、稳定、协调地发展。统计的三大职能是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和密切联系的。信息职能是统计最基本的职能,是保证咨询和监督职能有效发挥的基础。统计工作的职能是通过正确地完成统计工作的基本任务,及时地提供优质的统计服务和实行统计监督来实现的。

  3.三次产业是如何划分的?

  根据社会生产活动历史发展的顺序对产业结构的划分,产品直接取自自然界的部门称为第一产业,对初级产品进行再加工的部门称为第二产业,为生产和消费提供各种服务的部门称为第三产业。它是世界上较为通用的产业结构分类,但各国的划分不尽一致。

  依据国家统计局2018年修订的《三次产业划分规定》,我国的三次产业划分是:

  第一产业:是指农、林、牧、渔业(不含农林牧渔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第二产业是指采矿业(不含开采专业及辅助性活动),制造业(不含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

  第三产业即服务业,是指除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剔除国际组织)。包括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住宿和餐饮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教育;卫生和社会工作;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

     4.什么是“贡献率”?它是怎样计算的?

贡献率是分析经济效益的一个指标。它是指有效或有用成果数量与资源消耗及占用量之比,即产出量与投入量之比,或所得量与所费量之比。计算公式:

  贡献率也用于分析经济增长中各因素作用大小的程度。

  计算方法是:

  

  上式实际上是指某因素的增长量(程度)占总增长量(程度)的比重。

  举例说明如下:

  

  (1)总资产贡献率:反映企业资金占用的经济效益,说明企业运用全部资产的收益能力。

  (2)技术进步对产出增长速度的贡献率:

  这个指标是指在产出增长速度中,技术进步因素所占的比重,综合反映了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作用的大小。

  

  上式贡献率越大则表明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和作用就越大,反之则小。

  (3)各产业贡献率:

  第一、二、三产业增量与国内生产总值增量之比,即为各产业的贡献率。

  如:  

  应该注意的是,贡献率指标比较抽象,在使用时,应说明具体含义,但也不能任意使用,要符合常规,做到标准化、规范化、通俗化。如资本收益率、资金利税率以及某些对增量因素分析的指标,已有专用名称,就没有必要改称为贡献率。另外,在计算各产业贡献率时应剔除价格变动因素,分子、分母均用可比价格的增量计算。

  5.什么是指数?它与相对数有何区别?

  指数是一种表明社会经济现象动态的相对数,运用指数可以测定不能直接相加和不能直接对比的社会经济现象的总动态;可以分析社会经济现象总变动中各因素变动的影响程度;可以研究总平均指标变动中各组标志水平和总体结构变动的作用。

  指数按所反映的现象范围不同,分为个体指数和总指数。前者反映个体经济现象变动的相对数,如个别产品的物量指数、个别商品的价格指数等;后者是表明全部经济现象变动的相对数,如工业总产值指数、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

  按所反映的现象性质的不同,分为数量指数和质量指数。前者反映生产、经营或经济活动数量的变动,如商品销售量指数;后者是说明经济活动质量变动的指数,如产品成本指数、劳动生产率指数。

  按计算形式的不同,分为综合指数和平均数指数,前者指两个总量指标对比计算出来的指数,后者是前者的变形。

  而一般的相对数,是两个有联系的指标的比率,它可以反映现象的发展程度、结构、强度、普遍程度或比例关系。相对数的种类很多,根据其表现形式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有名数,即凡是由两个性质不同而又有联系的绝对数或平均数指标对比计算所得的相对数,一般都是有名数,而且多用复合计量单位,如人均GDP、人口密度等。另一类是无名数,无名数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分别采用倍数、成数、系数、百分数、千分数等来表示,如:人口出生率、死亡率等。相对数根据相互对比的指标的性质和所能发挥的作用不同,又可分为动态相对数、结构相对数、比较相对数、强度相对数、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数等五种。

  指数和一般的相对数的区别在于:一般的相对数是两个有联系的现象数值之比,而指数却是说明复杂社会现象经济的发展情况,并可分析各种构成因素的影响程度。

  6.发展速度与增长速度有何区别?

  发展速度和增长速度都是人们在日常社会经济工作中经常用来表示某一时期内某动态指标发展变化状况的动态相对数。既然两个都是“速度”,说明两者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它们都把对比的两个时期的发展水平抽象成为一个比例数,来表示某一事物在这段对比时期内发展变化的方向和程度,分析研究事物发展变化规律。但两者又有明显的区别。

发展速度是以相除方法计算的动态比较指标,计算公式为:

  发展速度一般用百分数表示,当比例数较大时,则用倍数表示较为合适。例:某地固定资产投资 2010年为500亿元,2019年为450亿元,2010年与2019年比,500÷450=1.111,这就是发展速度,用百分数表示为111.1%,用倍数表示则是1.11倍。

  而增长速度则是以相减和相除结合计算的动态比较指标,其计算公式为:

  

   计算结果若是正值,则叫增长速度,也可叫增长率;若是负值,则叫下降速度,也可叫降低率。如上例的某地固定资产投资2010年比2019年的增长速度为:(500-450)÷450=0.111,用百分数表示则为11.1%。

  由上可知:增长速度=发展速度-1(或100%)。则:若发展速度是百分数表示的,发展速度减去100%即为增长速度,如上例的发展速度111.1%中减去100%得出增长速度为11.1%;若发展速度是用倍数表示的,发展速度减去1即为增长速度。同样,某一时期增长速度加1(或100%)则为这一时期的发展速度了。

  7.如何理解“番”与“倍”的关系?

  增加一倍,就是增加100%; 翻一番,也是增加100%。除了一倍与一番相当外,两倍与两番以上的数字含义就不同了。而且数字越大,差距越大。如增加两倍,就指增加200%;翻两番,就是原来基数的400%(一番是二,二番是四,三番就是八),所以说翻两番就是增加了300%,翻三番就是增加了700%。“番”是按几何级数计算的,“倍”是按算术级数计算的。

  计算翻番公式为:

         n=[lg(报告期数÷基数)]÷lg2

         n表示翻番数 lg是常用对数符号

   8.平均每年增长率如何计算?

  平均增长速度是时间序列中各期环比增长速度的序时平均数。它是用以说明现象在一个较长时期内逐期增减的一般变化程度。它将各个时期的速度差异抽象化,以便观察现象在整个时期内的动态发展变化情况和趋势。计算公式为:

  平均增长速度=平均发展速度-1

  平均增长速度只能通过上面的公式得到,不能够将各个时期环比增长速度直接平均求得。

   平均发展速度有两种计算方法:几何平均法和高次方程法。

  几何平均法是以最后一个报告期的水平同基期水平对比来计算的。公式为:

     

   =

  式中:  为平均发展速度

  ri 为第i时期的环比发展速度,等于

  a0为基期发展水平

  an为报告期发展水平

  n为环比发展速度的项数。

  高次方程法。这种方法的数学依据是从最初水平出发,按照平均发展速度发展,各期计算所得的水平之和,应等于各期实际水平之和。(需要利用高次方程式,计算比较繁琐,且实际工作中应用较少,不详细介绍)。

  计算某年到某年的平均增长速度的年份,均不包括基期年在内。如2016年至2020年平均每年增长速度,是以2015年为基期,2020年为报告期,年份从2016年算起,共5年,表示为2016-2020年平均每年增长多少。

  9.什么是“百分数”与“百分点”?

  百分数是用一百做分母的分数,用“%”来表示。百分数与倍数不同,它既可以表示数量的增加,也可以表示数量的减少。运用百分数时,也要注意概念的精确。如“比过去增长20%”,即过去为100,现在是“120”;“比过去降低20%”,即过去是100,现在是“80”;“降低到原来的20%”,即原来是100,现在是“20”。运用百分数时,还要注意有些数最多只能达到100%,如产品合格率,种子发芽率等;有些百分数只能小于100%,如粮食出粉率等;有些百分数却可以超过100%,如产品产量计划完成情况等。

  “占”、“超”、“为”、“增”的用法,“占计划百分之几”指完成计划的百分之几;“超计划的百分之几”,就应该扣除原来的基数(-100%);“为去年的百分之几”就是等于或相当于去年的百分之几;“比去年增长百分之几”应扣掉原有的基数(-100%)。

  百分点是指不同时期以百分数形式表示的相对指标(如:速度、指数、构成等)的变动幅度。例如:惠安县生产总值中,第三产业的比重由2019年的25.3%提高到2020年的26.6%。

  从上述资料中,我们可以说:惠安县生产总值中,第三产业占的比重,2020年比2019年提升了1.3个百分点(26.6-25.3=1.3);但不能说提升了1.3%。

     10.什么是权数?

  在统计计算中,用来衡量总体中各单位标志值在总体中作用大小的数值叫权数。权数决定指标的结构,权数如变动,绝对指标值和平均数也变动,所以权数是影响指标数值变动的一个重要因素。权数一般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绝对数(频数)表示,另一个是用相对数(频率)表示。相对数是用绝对数计算出来的百分数(%)或千分数(‰)表示的,又称比重。平均数的大小不仅取决于总体中各单位的标志值(变量值)的大小,而且取决于各标志值出现的次数(频数),由于各标志值出现的次数对其在平均数中的影响起着权衡轻重的作用,因此叫做权数。这说明权数的权衡轻重作用,是体现在各组单位数占总体单位数的比重大小上。如工业生产指数中的权数是对产品的个体指数在生产指数形成过程中的重要性进行界定的指标。产品的重要性不同,在发展速度中的作用不同,产品或行业占比重大的,权数就大,在指数中的作用就大。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中的权数是根据各项指标在综合经济效益中的重要程度确定的。零售物价指数除选用代表规格品计算个体物价指数外,还要采用零售额为权数,对个体商品物价指数在物价总指数形成中的重要程度起着权衡轻重的作用。

  11.什么是恩格尔系数?

  恩格尔系数是指食品支出占全部消费支出的比重,是反映居民生活水平的主要指标,由德国统计学家恩格尔于1857年首先提出。他在研究人民消费结构时发现一个规律:一个家庭收入越少,家庭收入中(或总支出中)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所占的比例就越大,随着家庭和个人收入的增加,收入中(或总支出中)用来购买食品方面的支出比例逐渐减少。通常而言,一个国家越穷,每个国民的平均收入中(或平均支出中)用于购买食物的支出所占比例就越大,随着国家的富裕,这个比例呈下降趋势。这一定律被称为恩格尔定律,反映这一定律的系数被称为恩格尔系数

  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全部消费支出×100%

  恩格尔定律是根据经验数据提出的,它是在假定其他一切变量都是常数的前提下才适用的,因此在考察食物支出在收入中所占比例的变动问题时,还应当考虑城市化程度、食品加工、饮食业和食物本身结构变化等因素都会影响家庭的食物支出增加。只有达到相当高的平均食物消费水平时,收入的进一步增加才不对食物支出发生重要的影响。

    12. 基尼系数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基尼系数是衡量居民间收入差距的综合指标。该指标由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在20 世纪初提出。社会中每个人的收入都一样、收入分配绝对平均时,基尼系数是0;全社会的收入都集中于一个人、收入分配绝对不平均时,基尼系数是1。现实生活中,两种情况都不可能发生。每个人的收入有多有少,差距大时,基尼系数就高,差距小时,基尼系数就低。

  国际上并没有一个组织或教科书给出最合适的基尼系数标准。但有不少人认为基尼系数小于0.2时,居民收入过于平均,0.2-0.3 之间时较为平均, 0.3-0.4之间时比较合理,0.4-0.5 时差距过大,大于 0.5 时差距悬殊。通常而言,与面积较小或人口较少的国家相比,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和自然环境差异较大国家的基尼系数会高一些;经济处于起步阶段或工业化前期的国家,基尼系数要大一些;而发达经济体特别是实施高福利政策国家的基尼系数要小一些。

    基尼系数给出了反映居民之间贫富差异程度的数量界线,较全面客观地反映居民之间的贫富差距,能预报、预警居民之间出现贫富两极分化。

   13.什么是抽样调查?

  抽样调查是根据部分实际调查结果来推断总体标志总量的一种统计调查方法,属于非全面调查的范畴。它是按照科学的原理和计算,从若干单位组成的事物总体中,抽取部分样本单位来进行调查、观察,用所得到的调查标志的数据以代表总体,推断总体。

  与其它调查一样,抽样调查也会遇到调查的误差和偏误问题。通常抽样调查的误差有两种:一种是工作误差(也称登记误差或调查误差),一种是代表性误差(也称抽样误差)。但是,抽样调查可以通过抽样设计,通过计算并采用一系列科学的方法,把代表性误差控制在允许的范围之内;另外,由于调查单位少,代表性强,所需调查人员少,工作误差比全面调查要小。特别是在总体包括的调查单位较多的情况下,抽样调查结果的准确性一般高于全面调查。因此,抽样调查的结果是非常可靠的。

  14.什么是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

  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是研究现象之间相关关系的两种基本方法。相关分析是对变量之间相关程度的研究,它是通过对相关关系的计算、分析和检验,得出变量间的密切关系。回归分析是研究变量之间相互关系的具体形式,它对具有相关关系的变量之间的数量联系进行测定,确定一个相关的数学表达式,根据这个数学方程式可以从已知量来推测未知量,从而为估算和预测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方法。二者之间相互联系又具有明显区别。相关分析需要依靠回归分析来表明现象数量相关的具体形式,而回归分析则需要依靠相关分析来表明现象数量变化的相关程度。相关分析可以不必确定变量中哪个是自变量,哪个是因变量,其所涉及的变量可以都是随机变量。而回归分析则必须事先研究确定具有相关关系的变量中哪个为自变量,哪个为因变量。一般地说,回归分析中因变量是随机的,而把自变量作为研究时给定的非随机变量。

  15.什么是大数据?

  大数据的核心是数据,而数据是统计研究的对象,从大数据中寻找有价值的知识关键在于对数据进行正确的分析。因此,鉴定“大数据”应该在现有数据处理技术水平的基础上引入统计学的思想。从统计学科与计算机科学性质出发,我们可以这样来定义“大数据”:大数据指那些超过传统数据系统处理能力、超越经典统计思想研究范围、不借用网络无法用主流软件工具及技术进行单机分析的复杂数据的集合,对于这一数据集合,在一定的条件下和合理的时间内,我们可以通过现代计算机技术和创新统计方法,有目的地进行设计、获取、管理、分析,揭示隐藏在其中的有价值的模式和知识。

 

  二、统计实务

1. 什么是国内生产总值(GDP)?

  国内生产总值(简称GDP)是指按市场价格计算的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在我国的经济领土上,具有经济利益中心的经济单位称为我国的常住单位)。生产活动包括货物的生产和服务的生产,范围包括:提供或准备提供给其他单位的货物或服务的生产;生产者用于自身最终消费或固定资本形成的所有货物的自给性生产;自有住房和付酬家庭雇员提供的家庭或个人服务的自给性生产。GDP有三种表现形态,即价值形态、收入形态和产品形态。从价值形态看,它是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全部货物和服务价值减去同期投入的全部非固定资产货物和服务价值的差额,即所有常住单位的增加值之和;从收入形态看,它是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所创造并分配给常住单位和非常住单位的初次分配收入之和;从产品形态看,它是最终使用的货物和服务减去进口货物和服务。

  在国民经济核算中,GDP的三种表现形态表现为三种计算方法,即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三种方法分别从不同的方面反映了GDP及其构成。

  生产法:它等于各部门增加值之和,就是利用原始资料直接计算出各部门的总产出和中间投入,然后求出二者之差得出增加值。

  收入法:也叫分配法,就是直接利用各部门、企事业机关单位原始资料计算行业增加值的各个构成部分,然后加总得出增加值。增加值由四部分组成,即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和营业盈余。

  支出法:是从最终使用的角度反映GDP最终使用去向的一种方法,包括货物和服务的最终消费支出、资本形成总额、货物和服务净出口三部分。

  GDP反映了所有常住单位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最终成果有双重含义:一是从使用价值形态上看,它包括了一切用于现期消费、投资和净出口的货物和服务,而不包括用于生产过程中的货物和服务;二是从价值形态上看,生产过程也是价值的转移过程,生产中耗用的产品(中间产品)价值随同生产过程转移到新产品价值之中,因此,必须在总产出基础上扣除一切中间产品的转移价值,以避免产品价值的重复计算。

  各地区GDP的中文名称为“地区生产总值”,特定地区的GDP用行政区的名字作定语,如“泉州市生产总值”,简称为“泉州市GDP”,各地GDP称为“各地生产总值”。

  国内生产总值(GDP)由以下三次产业构成:

  第一产业:包括农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

  第二产业:工业(包括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和建筑业。

  第三产业:除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即服务业: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营利性服务业、非营利性服务业等行业)。

  2.现行季度GDP如何核算?

  因季度GDP核算对时效性要求较高,没法做到像年报那样取数据自各专业以及相关部门的财务报表,用收入法(即四要素法: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营业盈余)进行核算。所以季度GDP核算主要采用速度推算法(与行业高度相关的指标增速进行推算)。速度推算法的基本思路是:先利用相关指标现价增长速度和统一换算系数,计算当期现价增加值增长速度,然后再利用上年同期现价增加值和当期现价增加值增长速度,计算当期现价增加值。

  3.国民总收入(GNI)的含义及构成?

  国民总收入(GNI)原称国民生产总值(GNP),指一个国家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收入初次分配的最终结果。一国常住单位从事生产活动所创造的增加值在初次分配中主要分配给该国的常住单位,但也有一部分以生产税(扣除生产补贴)、劳动者报酬和财产收入等形式分配给非常住单位;同时,国外生产所创造的增加值也有一部分以生产税(扣除生产补贴)、劳动者报酬和财产收入等形式分配给该国的常住单位,从而产生了国民总收入的概念。它等于国内生产总值加上来自国外的初次收入分配净额。与国内生产总值不同,国民总收入是个收入概念,而国内生产总值是个生产概念。

    4.人均GDP指标的含义与划分标准?

  人均GDP即人均生产总值是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国内(地区)生产总值的人均水平。

  计算方法为国家或地区GDP总量除以人口数,其中人口数通常用年平均常住人口计算。从计算公式上看,当GDP总量一定时,常住人口数量越多,则人均GDP值越低,人口数量与人均GDP成负相关关系。

  人均GDP是衡量一个国家(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富裕程度的重要指标,可用于国家或地区间的比较。

  按照世界银行目前的收入等级划分标准:

  低收入国家:人均GDP在825美元以下

  下中等收入国家:人均GDP在826~3255美元

  上中等收入国家:人均GDP在3256~10065美元

  高收入国家:人均GDP在10066美元以上。

5.财政收入与生产总值(GDP)之间有何关系?

   财政收入是指政府为履行其职能、实施公共政策和提供公共物品与服务需要而筹集的一切资金的总和。财政收入表现为政府部门在一定时期内(一般为一个财政年度)所取得的货币收入。财政收入是衡量一国政府财力的重要指标,政府在社会经济活动中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的范围和数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财政收入的充裕状况。

   生产总值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季度或一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常被公认为衡量国家经济状况的最佳指标。它不但可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表现,更可以反映一国的国力与财富。

    GDP和财政收入同为反映宏观经济运行状况的指标,两者常常被用来比较。那么,财政收入和 GDP 到底应该是什么样的关系?

   (1)构成内容不同。GDP 总量中部分不能计入财政收入,如职工薪资和福利、营业盈余和固定资产折旧、农民自产自用收入、自有住房的虚拟服务等;部分财政收入与生产过程无关,按照国民经济核算原则不能计入GDP,主要是个人缴纳的契税、房产税、车船购置税以及部分非税收入。

   (2)覆盖范围不同。现阶段,关税、海关代征税(含出口退税)和证券交易印花税等少数税种存在跨地区纳税,造成纳税行为和生产经营活动分离。GDP 核算则遵循“在地口径”,跨地区缴纳的税收收入应计入生产经营活动发生地的 GDP;各地税务部门按照本地实征入库的税款进行统计,不论该部分税收收入是由本地还是外地常住单位缴纳。由此可见,对于开放程度越高的地区,GDP 和财政收入的口径差异就会越大。

   3)核算的周期不同。GDP核算的是当期生产经营活动,半成品以及产品(无论是否销售)都应计入GDP总量。财政收入的差异表现在:半成品和未售成品并不产生当期税收收入;由于纳税期限和方式的规定,已售产品纳(退)税环节存在时滞,部分纳(退)税行为可能推迟到下一个核算期。

    (4)增长不同步。GDP 为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初次分配所得,其中,国家得到生产税净额、企业得到固定资产折旧和营业盈余,个人得到劳动者报酬。国家所得和财政收入有密切相关,但又有根本区别。此外,企业所得主要参考折旧和盈余等指标,个人所得主要参考工资和福利等指标。可见,GDP 增长不仅仅和财政收入有关,还和其他要素的增长有关。此外,计入 GDP 的税收收入和 GDP 相关程度不一。

营业税和增值税与生产经营活动直接相关,与GDP 具有较高的相关性,而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房产税等属于对收入再次分配,不直接计入 GDP 中,与 GDP 核算没有直接关系。

    (5)计算方法不同。首先,GDP是核算数,财政收入是征收入库数;其次,财政收入增速是现价计算的,而GDP 增速则是用可比价格计算的。

  6.财政收入占GDP比重反映了什么?

财政收入占GDP比重是反映财政收入同国内生产总值间数量关系的重要统计指标。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在国内生产总值分配中,国家所得占的比重。一般来说,此指标数值越大,说明国家财政收入越多,国家财力越充足,但应注意,作为一项监测指标,在经济增长环境稳定的条件下(如税率、预算内与预算外的比例关系稳定),这个比率应该是相对稳定的,即财政收入的规模应随国民经济的增长而上升,财政预算也应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相适应。

 

7.什么是“企业一套表” 制度?调查对象有哪些?

  为进一步提高统计能力、统计数据质量和政府统计公信力,大力推进统计工作的规范统一,国家统计局自2011年年报和2012年定报起,实施“企业一套表制度”。“企业一套表”是一种面向企业常规统计调查对象,按照“统一标准、统一调查单位、统一数据采集、统一处理软件”的原则统一设计制定的统计报表制度。

  目前,通过“企业一套表”上报数据的主要是“四上”法人企业,采用全面调查方式。“四上”企业是现阶段我国统计工作中对达到一定规模、资质、限额及以上企业的统称,具体包括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房地产企业和资质等级以上建筑业企业、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企业、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

  8.“四上”企业如何进行“入库纳统”?

  规模以上工业:

  (1)统计范围:辖区内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工业法人单位;

  (2)入库申报条件:①新增单位:至当年(或上年下半年度)新开业(投产)企业,申报时主营业务收入累计达到2000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②规下转规上企业:指原有规模以下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2000万元以上,需在年底前(一般在10月份和12月份分两批次)统一申报入库。

  (3)申报入库时间:新增单位申请入库时间为每月20日前,规下转规上企业于每年10月和12月分两次申报。

  (4)申报所需材料:①法人单位基本情况表;②营业执照复印件;③截止申报期最近1个月的达标月利润表复印件;④打印并加盖税务部门或企业公章的达标月增值税纳税申报表及附列资料。

  (5)申报入库流程:单位提交申报资料→县统计局→市统计局→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审批通过于次月入库

  资质以上建筑业:

  (1)统计范围:辖区内具有总承包、专业承包和劳务分包资质的建筑业法人单位;

  (2)入库申报条件:新开工(投产)具有资质的建筑业法人单位;

  (3)申报入库时间:新增单位申请入库时间为每月20日前;

  (4)申报所需材料:①法人单位基本情况表;②营业执照复印件;③带有“建筑业企业资质证书”字样和住建部门公章页面的资质证书复印件。

  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

  (1)统计范围:辖区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批发业、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及以上的零售业法人单位;

  (2)入库申报条件:①新增单位:上年第四季度及本年新开业的批发企业,本年主营业务收入达到2000万元以上,达标时即可申报新增限额以上企业入库;上年第四季度及本年新开业的零售企业,本年主营业务收入达到500万元以上,达标时即可申报新增限额以上企业入库;②限下转限上企业:非新开业限下批发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2000万元以上,非新开业限下零售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500万元以上,需在年底前(一般在10月份)统一申报入库。

  (3)申报入库时间:新开业企业申请入库时间为每月20日前,限下转限上企业于每年10月申报。

  (4)申报所需材料:①法人单位基本情况表;②营业执照复印件;③截止申报期最近1个月的利润表;④打印并加盖税务部门或企业公章的企业增值税纳税申报表。

  限额以上住宿餐饮业:

  (1)统计范围:辖区内年主营业务收入200万元及以上的住宿餐饮业法人单位。

  (2)入库申报条件:①新增单位:上年第四季度及本年新开业的住宿餐饮企业,本年主营业务收入达到200万元以上,达标时即可申报新增限额以上企业入库;②限下转限上企业:非新开业限下住宿餐饮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200万元以上,需在年底前(一般在10月份)统一申报入库。

  (3)申报入库时间:新开业企业申请入库时间为每月20日前,限下转限上企业于每年10月申报。

  (4)申报所需材料:①法人单位基本情况表;②营业执照复印件;③截止申报期最近1个月的利润表;④打印并加盖税务部门或企业公章的企业增值税纳税申报表。

  规模以上服务业:

  (1)统计范围:辖区内年营业收入1000万元以上或年末从业人员50人以上的服务业法人单位(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教育,卫生和社会工作以及物业管理、房地产中介服务业等行业)。辖区内年营业收入500万元及以上,或年末从业人员50人及以上服务业法人单位(包括居民服务业、修理和其他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2)入库申报条件:①新增单位:当年新开业(投产)的服务业企业,达到入库标准时即可申报。②规下转规上企业:企业原有规模以下服务业企业,年营业收入达到入库标准时,需在年底前统一申报入库。

  (3)申报入库时间:新开业企业申请入库时间为每月20日前,规下转规上企业于每年10月申报。

  (4)申报所需材料:①法人单位基本情况表;②营业执照复印件;③截止申报期最近1个月的利润表。

  房地产业:

  (1)统计范围:辖区内新开工或新纳入统计调查的房地产开发经营业法人单位。

  (2)入库申报条件:新开业或新纳入统计调查的房地产开发经营业法人单位即可申报。

  (3)申报入库时间:房地产开发经营单位申请入库时间为每月20日前,房地产投资项目入库时间为当月12日前。

  (4)申报所需材料:①法人单位基本情况表;②营业执照复印件;③有资质的房地产开发经营单位必须提供房地产开发经营企业资质证书复印件。

  固定资产投资:

  (1)统计范围:辖区内企业计划总投资5000万元以上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

  (2)入库申报条件:申报时有总投资5000万元及以上在建投资项目、且为尚未纳入一套表统计范围的法人单位。

  (3)申报入库时间:新增单位申请入库时间为每月20日前。

  (4)申报所需材料:①法人单位基本情况表;②营业执照复印件;③项目立项审批、核准或备案文件(此项文件没有的项目,可提供整体设计文件或可行性研究报告);④法人单位与施工单位签订的施工合同;⑤项目现场照片(需拍摄日期)。合同类资料或项目的整体设计文件(或可行性研究报告)只需提供涉及项目名称、项目总概算、合同金额、合同工期、双方签章、签订日期等合同主要内容页复印件,并加盖业主单位公章。

   9.“企业一套表”联网报送平台如何进行数据审核和汇总?

    数据采集同步共享,即企业通过一套表联网报送平台上报数据,各级统计机构可同时查看数据情况,相当于直接向国家统计局报送数据。一套表平台上报数据采取超级汇总方式直接汇总生成各专业数据。各级统计机构负责逐级审核验收企业数据,发现企业数据有问题必须打回企业核实,由企业进行修正,各级统计部门无权修改企业数据,平台上任何数据修改都会留有痕迹。国家统计局、省统计局都会对企业数据进行审核,对有疑问的企业数据会逐级下发,要求各级统计部门核实并填写情况说明;对部分企业数据变化较大、修改痕迹明显的,国家统计局会采取抽样“飞行检查”,即直接与企业取得联系,核实数据填报情况。

    10.主要经济指标数据如何下算一级?数据核定及发布的要求有哪些?

  对于主要经济指标数据,国家统计局采用下算一级的方式,即国家下算省级数据,各省下算各市数据,各市下算各县(市、区)数据。也就是说,设区市数据在完成收集、审核、汇总后,必须经省统计局核定,正式反馈后,才能对外公布及使用。

    11.我国主要是采用哪些调查方法来获取统计信息的?

    统计调查是取得统计信息的基本来源。统计调查就是根据研究的目的和任务,有组织、有计划的搜集有关统计资料的过程,是整个统计工作中的基础环节。如果统计调查工作做得不好,得到的统计资料就会降低使用价值,不仅关系着统计调查的效益,更重要的是关系着统计信息的质量。《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的颁布和实施,为促进我国统计调查工作计划化、科学化提供了法律保证。我国统计机构的网络形式为统计调查提供了有利的组织基础,为我国长期以来采用全面报表制度为主要方式来获取基本的统计资料创造了有利条件。

    统计调查按组织形式可分为两种。

   1)统计报表制度——它是以原始记录为依据,按照一定的表格形式、时间要求和报送程序,由基层单位定期地向上级部门和国家提供基本统计资料的一种方式。

   2)专门调查——是对现象进行专门组织的登记和调查,它包括典型调查、普查、重点调查、抽样调查等。

    统计调查按对调查对象进行登记的连续性也可分两种

   1)经常性调查——即连续性调查,对现象的发展变化连续不断的登记。

   2)一次性调查——是对现象在一定时点上的状况进行登记。

    统计调查按调查对象所包括的范围可分为全面调查和非全面调查。

   1)全面调查——是对调查对象中所有单位进行调查,它包括定期报表和一次性的普查。全面调查是我国长期以来获得统计基本信息的方式,例如各种年度、季度、月度的定期统计报表都是由各个基层单位进行登记后,按照一定的要求定期向上级部门和国家提供基本统计资料;还有国家规定每10年进行一次的重大国情国力普查,例如人口普查、农业普查等。

   2)非全面调查——是对被调查对象的部分单位进行登记,包括典型调查、重点调查和抽样调查。通过选择部分有代表性的单位进行调查研究,反映社会经济现象的基本状况,从而得到费力小收效大的结果,目前这些调查方法的优越性已被人们所认识,并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统计调查按调查时搜集资料的不同方式可分为直接观察法、报告法和采访法。

   1)直接观察法——是调查人员直接对被调查对象进行登记的调查方法。

   2)报告法——是利用各种原始记录和核算资料为依据提供统计资料的调查方法

  (3)采访法——是将对被调查者进行采访而得到的答复作为搜集资料的一种调查方法。

    12.我国有哪些普查项目?

  为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并与国家编制五年计划更好衔接,推进国民经济核算与统计调查体系的综合配套改革,国务院建立了国家周期性普查制度。国家周期性普查项目为人口普查、经济普查、农业普查。

  1)人口普查

  人口普查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科学地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与规划,制定人口政策,统筹安排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实现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人口普查的对象是普查标准时点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自然人以及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外但未定居的中国公民,不包括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短期停留的境外人员。

  人口普查每10年进行一次,尾数逢0的年份为普查年度,标准时点为普查年份的11月1日零时。

  2)经济普查

  经济普查的主要目的,是全面调查了解我国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规模及布局;了解我国产业组织、产业结构、产业技术的现状以及各生产要素的构成;摸清我国各类企业和单位能源消耗的基本情况;建立健全覆盖国民经济各行业的基本单位名录库、基础信息数据库和统计电子地理信息系统。通过普查,进一步夯实统计基础,完善国民经济核算制度,为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科学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提供科学准确的统计信息支持。

  经济普查对象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活动的全部法人单位、产业活动单位和个体经营户。

  经济普查每5年进行一次,尾数逢3、8的年份为普查年度,标准时点为普查年份的12月31日。

  3)农业普查

  农业普查的主要目的,是全面掌握我国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基本情况,为研究制定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规划和科学决策提供依据,为农业生产经营者和公众提供统计信息服务。

  农业普查的对象是在我国境内的农村住户(包括农村农业生产经营户和其他住户)、城镇农业生产经营户、农业生产经营单位、村民委员会和乡镇政府。

  农业普查每10年进行一次,尾数逢6的年份为普查年度,标准时点为普查年度的12月31日。

  13.什么是“现行价格”、“可比价格”与“不变价格”?

  当年价格(现行价格),顾名思义,也就是报告期当年的实际价格,如:工业品的出厂价格、农产品的收购价格、商品的零售价格等。用当年价格计算的一些以货币表现的物量指标,如国内生产总值、工业总产值、农业总产值、农副产品收购总额和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等,反映当年的实际情况,使国民经济指标互相衔接,便于考察社会经济效益,便于对生产、流通、分配、消费之间进行综合平衡。 因此,当我们需要反映当年的实际收入情况时就应采用当年价格。如:2020年惠安县地区生产总值为1010.2 亿元,它反映2020年在我县地域范围内所生产的以货币表现的最终产品和劳务总量。

  可比价格:按当年价格计算的以货币表现的指标,在不同年份之间进行对比时,因为包含各年间价格变动的因素,不能确切地反映实物量的增减变动,必须消除价格变动的因素后,才能真实地反映经济发展动态。因此,在计算增长速度时,一般都使用可比价格计算。如:我们要计算2020年我县地区生产总值增长速度,因为用当年价格表示的2020年、2019年地区生产总值存在着价格变动因素,因此不能直接用来计算增长速度,而应采用消除了价格因素后的可比价格进行计算。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按当年价格计算为1010.2亿元,按可比价格为898.07亿元,2019年则分别为985.76亿元和869.4亿元,如按当年价格计算,2020年比2019年增长速度为(1010.2÷985.76-1)×100%=2.5%, 但由于没有剔除价格变动因素的影响,故不能确切地反映地区生产总值的增长状况,而按可比价格计算的增长速度则为(898.07÷869.4-1)×100%=3.3%,这一速度就较为确切地反映出地区生产总值的增长。

  不变价格,从字面意义上我们不难理解,它是固定不变的价格,因此也叫固定价格,它是用某一时期同类产品的平均价格作为固定价格来计算各个时期的产品价值,目的是为了消除各时期价格变动的影响,保证前后时期之间、地区之间、计划与实际之间指标的可比性。国家统计局先后五次制订了全国统一的工业产品不变价格和农产品不变价格,如1990年和1980年不变价格等。目前统计制度已逐渐取消不变价格,改用可比价格计算增长速度。

   14.主要经济指标的名义增长如何换算成实际增长?

     按当年价格计算的价值指标,在不同年份之间进行对比时,由于有各年间价格变动因素,不能确切反映实物量的增减变动情况。扣除价格因素就是消除各年间价格变动的影响,使之更为可比,即将名义增长换算为实际增长。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扣除的物价因素不一定就是CPI,不同的统计指标扣除物价因素所用的价格指数是不同的。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使用商品零售价格指数(CPI)扣除物价因素,工业增加值使用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扣除物价因素,第三产业中的部分服务业的增加值使用CPI中的分类指数如交通价格指数、教育文化娱乐价格指数来扣除价格因素,居民收入则直接CPI扣除物价因素。例如2007年某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现价发展速度为111.1%,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为102.9%,则扣除价格因素后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增长速度应为“111.1%102.9%-100%=8.0%”

  15.什么是消费者价格指数?

  消费者价格指数(Consumer Price Index简称CPI):我国称之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它是反映城乡居民家庭购买并用于日常生活消费的一篮子商品和服务项目价格水平随时间而变动的相对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通货膨胀(或紧缩)的程度。CPI不是商品价格,是一组商品和服务项目价格变动的相对数,是平均综合指标。CPI是在居民消费价格统计的基础上编制计算出来的。

16.什么是生产价格指数(PPI)?

生产价格指数(Producer Price Index简称PPI),我国称之为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反映工业品第一次出售时的出厂价格变化,不包含税费及运费。是衡量工业企业产品出厂价格变动趋势和变动程度的指数,是反映某一时期生产领域价格变动情况的重要经济指标,也是制定有关经济政策和国民经济核算的重要依据。生产价格指数(PPI)与(CPI)不同,主要的目的是衡量企业购买的一篮子物品和劳务的总费用。由于企业最终要把它们的费用以更高的消费价格的形式转移给消费者,所以,通常认为生产价格指数的变动对预测消费物价指数的变动是有用的。

  17.什么是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

  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urchasing Manager's Index,简称PMI)是国际上通行的宏观经济监测指标,也是全球备受关注的先行性指标。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调查在数据处理上采用国际通行做法,由五个分类指数即新订单指数(简称订单)、生产指数(简称生产)、从业人员指数(简称雇员)、供应商配送时间指数(简称配送)、主要原材料库存指数(简称存货)加权而成。

  PMI各分类指数的计算采用扩散指数法,即正向回答的百分数加上回答不变的百分数的一半。计算公式如下:DI=“增加”选项的百分比×1+“持平”选项的百分比×0.5。扩散指数具有先行指数的特性,可以很方便地显示变化的趋势及变化范围。

  PMI是由新订单、生产、从业人员、供应商配送时间、主要原材料库存5个分类扩散指数计算合成的综合指数。各指数的权重分别是:新订单指数30%,生产指数25%,从业人员指数20%,供应商配送时间指数15%,主要原材料库存指数10%;其中供应商配送时间是逆指标,需要反向计算。综合指数计算公式如下:PMI=新订单×30% +生产×25% +从业人员×20% +(100-供应商配送)×15% +主要原材料库存×10%。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是以百分比来表示,取值范围在0至100%之间,50%为扩张与收缩的临界点;高于50%,表示制造业总体处于扩张状态;低于50%,表示制造业总体处于收缩状态。

  18.什么是工业总产值?

  工业总产值是以货币表现的工业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已出售或可供出售工业产品总量,它反映一定时间内工业生产的总规模和总水平。它包括:在本企业内不再进行加工,经检验、包装入库(规定不需包装的产品除外)的成品价值,对外加工费收入,自制半成品、在产品期末期初差额价值。工业总产值采用“工厂法”计算,即以工业企业作为一个整体,按企业工业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来计算,企业内部不允许重复计算,不能把企业内部各个车间(分厂)生产的成果相加。但在企业之间、行业之间、地区之间存在着重复计算。

     19.什么是建筑业总产值?

     建筑业总产值是指以货币表现的建筑业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建筑业产品和服务的总和。是根据已完成的工程量单价为基数,再乘以一定的简接费率来确定的,包括建筑工程产值、安装工程产值和其他产值三部分内容。通过建筑业总产值核算的建筑业增加值可以准确地反映建筑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支撑作用,因此,建筑业总产值指标是重要的基础性经济指标。该指标按照企业注册地进行统计。

    20.什么是固定资产投资额?

    固定资产投资额是指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在一定时期内建造和购置固定资产的工作量以及与此有关的费用总称。包括实际完成的建筑安装工程价值,设备、工具、器具的购置费用,以及实际发生的应当分摊计入固定资产投资的费用。统计范围是各单位计划总投资在 500万元以上的建设项目投资。计算固定资产投资额有两种方法:实物工作量法和财务支出法。

    21.房地产开发投资统计包括哪些内容?

    房地产开发投资统计是指各种登记注册类型的房地产开发法人单位统一开发的住宅、厂房、仓库、饭店、宾馆、度假村、写字楼、办公楼等房屋建筑物、配套的服务设施、土地开发工程(如道路、给水、排水、供电、供热、通讯、平整场地等基础设施工程)和土地购置的投资;不包括单纯的土地开发和交易活动。

     22.什么是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它包括网上零售额?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指企业(单位、个体户)通过交易直接售给个人、社会集团非生产、非经营用的实物商品金额,以及提供餐饮服务所取得的收入金额。该指标所涉及的商品包括售给个人用于生活消费的商品,也包括售给社会集团用于非生产、非经营的商品。个人包括城乡居民和入境人员,社会集团包括机关、社会团体、部队等。不包括企业(单位、个体户)用于生产经营和固定资产投资所使用的原材料、燃料和其他消耗品的价值量,也不包括城市居民用于购买商品房的支出和农民用于购买农业生产资料的支出费用。由于餐饮服务属于一种特殊的商品销售形式,因此,提供餐饮服务取得的收入也被统计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

网上零售额是指通过公共网络交易平台(包括自建网站和第三方平台)实现的商品和服务零售额之和。商品和服务包括实物商品和非实物商品(如虚拟商品、服务类商品等)。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包括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但不包括非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