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防治精神疾病的“五原则”?
时间:2022-10-05 09:31 浏览量:
    原则一:注意预防  精神障碍,是一个大范围的概念,这包括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抑郁症、癫痫、精神发育迟滞等重性精神病,还有强迫症、焦虑症及失眠等;对烟草和酒的依赖也是一种精神障碍。部分精神疾病如果不注意,可能发展为严重的精神障碍。为此,每个人都学习和掌握一定精神卫生的知识,以便提高自身心理素质,提高应对挫折和压力的能力,平时注意培养爱好,适度宣泄压力,劳逸结合,合理安排工作和生活。作为父母,要多和孩子沟通交流,培养孩子有一个开朗乐观的个性,健康的身心。成年人要能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并加以完善,以便更好地适应环境和社会。
    原则二: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有些精神疾病患者得病数年,在综合医院反复检查没治好后才来到精神科就诊,既浪费了人力财力又耽误了治疗。其原因大多是不知道是精神疾病需要看精神科。还有的是对精神科有误解,觉得看精神科丢人。其实,越早诊断越早用药,恢复的效果就越好,痊愈率就越高;相反,发病时间越长,正确治疗越晚,恢复就越差,治愈率也越低。因此,多掌握精神卫生的知识,及时来看病求医是最佳的选择。精神疾病和感冒发烧一样,本质上都是疾病,谁都不愿意得病,得病了需要我们大家都来关心爱护患者,不要歧视患者,给患者创造一个好的康复环境,很多患者经过治疗后可恢复得很好,比如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著名美国经济学家约翰纳什,本人就是一名精神分裂症患者,和疾病战斗了一生,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原则三:要系统治疗 患者确诊后,药物治疗常常是必不可少的。当病情控制住了后,很多患者和家属就把药停了,结果可想而知,不久就复发了。这是因为精神疾病有慢性化、易复发的特点,像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抑郁症等,只有长期的、系统的药物治疗,才能保持健康的状态。服药期间,医生要评估疗效,必要时调整治疗方案:如加量,换药,合并用药。不同的患者,即使诊断的疾病一样,年龄、性别、体质也相近,但对药物治疗的效果却可能有明显的差异;起效的药物剂量,药物的副作用也可能差异很大。因此,不能看别人吃某种药有效就要换药。病情痊愈后要坚持较长时间服用药物才能预防复发。具体服药时间要根据患者的诊断、既往的发病情况等来综合考虑。治疗期间,家属要密切观察患者服药后的表现,定期作相应的化验及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寻找医生帮助。
    原则四:积极预防复发  精神疾病,如精神分裂症,抑郁症,双相情感障碍是比较容易复发的,药物、季节和不良刺激等因素是造成复发的常见原因。
    药物的原因:有些患者及其家属因意识不到需要坚持服药,或者因药物的副作用太大,或者因经济负担过重等,影响了患者坚持用药。而没有坚持用药的结果可能引起复发。因此患者和家属要意识到坚持服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对治疗过程中出现的副作用等问题,要和医生多沟通交流,及时解决,尽可能找到适合患者的治疗方案。
    季节因素:一般来说春天是精神分裂症、躁狂症容易复发的季节,秋末冬初是抑郁症容易复发的季节,如果患者发病有季节规律的话,就要提前增加药物剂量,密切注意复发先兆:失眠,情绪不稳,行为异常等等。
    不良刺激:不良事件的刺激可能引起复发,因此要避免此类事件,要给患者一个好的康复环境,多和沟通多交流,提高患者应对不良事件的能力。    
    原则五:坚持不放弃    一个家庭如有精神疾病患者,家属要付出精力,金钱和时间,但是,不能因此而放弃对他们的帮助和关心。随着精神卫生法的实施,国家在精神卫生事业上正在加大投入,更多新的药物、新的治疗手段将被研发出来,我们应该坚持为患者的康复保留一份希望。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