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武古城 | 福建偏僻的海岸,却有着一座“中国之最”的古城!
崇武,从名字到石头墙
再到城墙外拍打着礁石的澎湃海浪
处处彰显着它既阳刚又宁静的独特气质
崇武古城系列文章(一)
公元1387年,明洪武二十年,新兴大一统政权大明王朝刚经历元末战争的洗礼,百姓初定百废待兴。
然而此时,内忧外患甚多,北有北元蒙古军虎视眈眈,东北有高丽军制造各种事端,而东南,以日本武士、海盗、元朝残留军队组成倭寇不断骚扰沿海城镇,造成了极大的社会和生产破坏。
在兵荒马乱的时代,却有一座城已守护着这片海岸六百多年。崇武,看似有些凝重,可又令人温暖。
▲崇武为高地,适合建造防卫所城
朱元璋委派江夏候周德兴前往福建,筑城一十六座,在泉州沿海筑有以永宁卫为中心的六座海防卫城、所城。崇武所城,意为“崇尚武备“,由此“中国保存最为完好的明代石头城”横空出世。
▲崇武是一座丁字形海防所城,整座城随着山势起伏,宛若蝴蝶
崇武位于泉州东北角,半岛地势犹如一只伸向海中的龙爪,自古便是海防重地,明王朝在崇武设置所城。
从此,崇武所城便开始了其延续了六百多年的传奇。
▲崇武龙爪出海的地势在灯塔上一览无余
崇武幸运的是龙爪出海的地势,让其成为泉州东北沿海至今依旧耀眼的所城。
不幸的是,所城的建立随之而来的是各个时代的战乱杀伐。
▲崇武古城保存完好的跑马道,有别于常见的古城墙
崇武不幸的是经历明代倭乱患、清代统一台湾、抗日战争,满目疮痍的古城坍塌颓废雄风不在。
幸运的是在建国初期大拆大建的浪潮下,富有远见的政府和当地爱乡热心人就已经着手重修保护工作。所城雄风再起意气风发。
▲崇武保存完好,所有城门都保留有完好的月城
崇武,是武备,这座中国仅存的明代石头城,就是一座活生生的海防所城博物馆。城围2467米,圈起一段中国明朝时光;墙高7米,守卫崇武半岛25平方公里大好河山;墙碟1304个箭窗1300个,眺望中国八大最美海岸之惠安海岸。
▲城楼之上有神灵
崇武,是止戈,城分四门,门门皆有守护神。东岳大帝、关帝爷、玄天上帝、妈祖等神灵在这片多难的土地上,守护着人们的和平安生梦。
崇武的孩子自小就有一种浪漫的幻梦,城内城外是两个世界。
所城内,似乎处处有神话,古老斑驳的墙垛下,参天古树上,寺庙金炉中,藏着崇武,藏着童年,藏着崇武人世代不灭的文化基因,一切为了防卫,防卫为了和平。
▲勤劳的崇武人,铸造过许多建筑奇迹
在江夏候周德兴号召下,诸多惠安先民齐聚崇武,打造了令后代子孙骄傲无比的崇武古城,即便现在,当我们看到这座古城,依然可以想象,先辈们是付出了多大的努力才成就了这样一座独特的古城。
▲惠女服饰及文化在崇武得以完好保留
古城是人造的,却在六百多年时间里不断造人育人。在古城的庇佑下,崇武人得以安居乐业,惠女文化、渔业文化、宗教文化、宗族文化、工匠文化、建筑文化在这里得到发展,崇武英才辈出,为泉州做出诸多贡献。
▲城、人、文化、植物,过去的一切紧紧相融
崇武,是过去。
这一方围城,围住历史,是抗倭所城,是郑成功收复台湾的据点,是抗日战争泉州的桥头堡,也是人民解放军扬帆南征,解放厦门的海上基地。
▲崇武新城与古城之间建起了环城路
崇武,是未来。
她的珍贵将令其千百年后依然傲视这片海岸,看人来人去,你我的痕迹消失于苍茫人海之际。
这座饱含历史、饱含闽南民俗、饱含惠女文化的古城,依旧以其雄伟的城墙、深厚的底蕴、独特的价值,伫立于泉州东北海岸,向后来的世人述说着千年往事。
崇武古城 | 被《航拍中国》点赞的石头城,竟有你不知道的“墙的内涵”
大型航拍系列纪录片《航拍中国》第二季
在刚播出的福建篇中
崇武古城也被作为取景点
▲《航拍中国》
但是,对于钟爱崇武古城的小伙伴们来说
这短短的画面是看不过瘾的
这次,我们走进城墙之内
好好地看看这座城
《崇武古城系列文章》
崇武,从名字到石头墙
再到城墙外拍打着礁石的澎湃海浪
处处彰显着它既阳刚又宁静的独特气质
明朝初年,这是福建历史上筑城史最为辉煌的年代。洪武年间,江夏候周德兴受天子之命,于福建沿海筑城一十六座以御倭寇。
六百多年来,沧海桑田风起云涌,时代的洪流如狂风骤雨,又如滔天海啸,任人如何阻挡也无法停下。于是乎,曾经叱咤风云守护一方的海防卫城,慢慢都不见了踪影,消失在人们的视线里。
然而,却有一座石头城,仍以挺拔魏然的姿态,傲视着福建海疆,若一只挣脱困蛹的蝴蝶,时刻准备振翅一飞,振奋大地。
她,就是崇武!那么为什么,为什么,一十六座城,只有崇武完好地保存了下来呢?到底是为什么?
崇武,这是一座因武备而生的所城,因此崇武的城墙受尽瞩目,即便在今日,许多人一提到崇武,惦记的仍是那2467米长的围城。
然而,崇武珍贵的,不仅是一方围城,更是一方围城内的“崇武城”。
六百多年来,崇武城墙以武备而生,城内以城墙而生,历史长河里,诸多冲突与交融,在此来往交揖。城内一方百姓深居于此,城内建筑不断产生变化,经历新生、交融、坚守、坍颓、再生。
因此,城墙是城,城内建筑的墙,又何妨不是城?它们,都在这一方水土中,细细耕作绵延不断。
崇武的城墙是明代的,而崇武城内建筑的墙,却是属于各个时期的。
漫步在崇武古城内,放眼望去,皆是让人倍有安全感的石头。但是,如果你没有仔细查看它们的区别,可能就与数百年的时光擦肩而过了。
乱石砌是一个形象的名字。把没有规则形状的石头组合在一起,做成一堵完整的墙。乱石砌的历史自然是最为悠久的,在生产力和改造力比较落后的年代,人们没有足够的工具对石头的形状进行改造,于是乎,就匠心独运地将乱石砌成墙。
乱石虽然节省了石料的改造成本,然而由于形状不规则,建造墙体的时候却是费时费力的,因而,在现代,乱石砌的墙面已经越来越少见了。
▲整理了南音四大名谱的八闽琴师郑佑的故居,正是典型的乱石砌。
泉州明代经历一次大地震,当时的人们急切地建立新家园,遂用倒塌房屋的石料、砖瓦重新组合做成墙面。
由于砖更容易磨损,因而在组合墙面的时候,把砖凸出,把石头内凹,这样就能大大降低砖损耗引起墙面坍塌的可能。
这便是出砖入石,这项独特的筑墙技艺,即便寻遍中国,也难以找到同类者。多样不规则的形状,反而烘托出浑厚、刚毅的砖石气质。
空斗砌和乱石砌一样是历史悠久的砌墙方法,但是空斗砌大多是一些官宦或富庶人家所用,空斗顾名思义即内部事实上是空的。用红砖做墙体,内部空间填以细石料、三合土等。
崇武历史上不乏一些如雷贯耳的名人,这些名人故居以及一些规模较大的寺庙,墙体大多采用规整的红砖空斗砌。在崇武著名的武功大夫府邸,就可以看到年代久远的红砖墙,有的甚至已经开始风化。
人字砌是一种极富艺术感也十分牢固的砌墙方式。狭长规整的石条斜倒着以“人”字形组合在一起,极富画面感。
人字砌的出现,说明打造石材的能力已经有一定的方法。崇武古城内的人字砌墙体有不少是与其他类型的墙体共同出现的。
平砌是目前崇武古城内见最常见的砌墙方式。平砌就是用规则的长石条砌墙。这是建国后石头房的搭建方式,可以见得,这时候开始,人们对于石材的改造能力已经大幅提升了。
平砌虽最为常见,却仍旧是80后儿时无法磨灭的记忆,而随着时代的变迁,这样的石条房,也难逃迭代的命运,除了崇武、永宁等一些受到古城规划保护的古镇,闽南一带的石头房因其难以抗震,正大量地消失。
崇武人是守旧的,但是崇武人没有把自己锁在过去。
从明代建城墙开始,崇武人就一直活在历史的洪流中。他们是人称“惠安师”的重要成员之一。
秉承着历代以来的优良建筑传统,“惠安师”传统守旧又稳中求进,几百年来一直代表着泉州建筑业的顶级水准。他们的技艺,正是许多泉州人毫无注意,却又难以割舍的记忆。
不论是古代建筑还是现代建筑,惠安师活跃在中国的每一个角落,他们带着惠安的精神,带着刚毅的崇武品质,游走于中华大地。他们心里面,何尝没有感觉到那座隐隐的基石在支撑着自己呢?
世上没有时光机,我们无法与古人面对面对话。但是,我们都有机会,站在崇武古城面前,站在崇武城内的房屋前,看着它们。
你可以真切地知道,数百年前,我们的祖先也曾经这样与这座城对话过;我们也可以真切地感知,数十年甚至数百年后,当我们也已远去,我们的后代也将会这样,与这座古城对话。
这便是最为微妙唯美的传承,崇武城,崇武建筑的墙,是一种历代可见的精神。她们在数百年前保护着祖先的家,而在接下去数百年,她们将替我们保护世代以来“精神上的家”。
所以,为什么一十六座城,只有崇武完整地保留了下来。答案显而易见——这片诞生了惠安女、诞生了无数闻名遐迩的“惠安师”的土地,向来明白,城就是家,墙就是这片土地子民们的家风。
惠安师们是无论如何也无法让一座前辈们精心打造的古城毁在自己这一代的。这是一种工匠之间的惺惺相惜,更是一种深藏于内心的对家的守护。
这座城,或许杂乱,或许颓废,但她终会不断重生,不断杂入各个时代的信息。在我们远去后,不断给予后来人精神给养,于海疆中矗立,于历史中巍峨,于时光中永恒。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