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山寺位于螺城东平山之麓,始建于后梁贞明二年(916年),原名乾峰寺。明洪武辛亥年(1371年)僧南洲重建,后又圯废。明末邑人按察使刘望海之孙刘宁重建,以此山原名东平山,故改今名,其孙刘作悔后又重修。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当时做知县、进士出身的赵玉成从平山寺住持僧沏际披剃出家(佛教称为“脱白”,法名悟因,他道行高洁,为时人所重。清兵入关后,原潮州府学教授刘佑之子刘若,亦从沏际“脱白”,法名超弘,号如幻。如幻的诗文书法造诣很高,著有《瘦松集》八卷行世,与当时名士何乔远、黄道周均有交往,为他们所推重。如幻还应请重兴南安雪峰寺,雪峰寺由是成为闽南禅宗的主要传播地。
1988年,曾在平山寺习经,后到新加坡的晴晖法师感概该寺久废,因而发起捐献,并得到海外侨亲陈慧中、陈妙馨居士施助,经过三年修建,1991年梵宇重放异彩。
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亲自为平山寺题了寺匾和撰题了冠头门联:平地起精蓝,昔有名贤于兹脱白;山川多瑞气,久荒梵宇又见重新。这副门联精当地概括了平山寺的地位和历史。
重建后的平山寺,占地约一万平方米,建筑面积三千二百平方米。中轴线依顺山势建有弥勒殿、大雄宝殿和观音阁。两厢为钟楼、鼓楼、祖师厅、尊客堂、香积堂、功德堂。观音阁的两侧分别为藏经馆、纪念堂。大雄宝殿中供奉的由缅甸运来的释迦牟尼大玉佛系新加坡龙山寺、普陀寺、普明寺合赠。各殿堂的佛像全系用寿山石雕琢而成,寺宇屋脊塑有四五十条闽南特色的瓷剪龙。整座寺宇雕梁画栋、金碧辉煌、飞檐筒瓦、崇楼杰阁,气势十分雄伟。
1997年以来,释照圆法师主持平山寺,发动海内外信众铺设平山水泥路,建斋堂、放生池、照墙及寺宇屏等附属设施,使寺宇规模更为恢宏。
寺附近存有如幻禅师题写的“观潮”手迹,山中还有小亭、隧道、天然石雕点缀其间。使这里兼自然景观和文人景观两大特色,融名刹与旅游胜地于一体。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