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人稠山谷瘠,
虽欲就耕无地辟;
州南有海浩无穷,
每岁造舟通异域。”
宋代惠安人谢履写的这首《泉南歌》描写了闽南人下南洋谋生的现象。爱拼敢赢的闽南人为了改善生活,“离父母,离某(妻)子”,漂洋过海踏上未知的征程。很多人从此一去音讯全无,落叶不能归根。也有一些幸运的人,衣锦还乡,光宗耀祖,成为远近美谈。
上世纪三十年代,惠安辋川峰崎村出现下南洋风潮,陆续有人办“签证”前往新加坡打工。何吉水是其中一个,他们夫妻和一些同乡到新加坡为农场主帮工。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日军入侵东南亚国家,农场主携资逃难,他们留下来和日军顽强抵抗。日本投降后,农场物资重新分配,他们得到一些土地和资金,又瞄准商机投资开银行,逐渐发家致富。
萱辉别墅
新中国成立后,何吉水和兄弟们带着30万银元回到峰崎村,开始筹建萱辉别墅。1954年,别墅建成。萱辉别墅从正面看,和闽南古大厝没多少区别,五开间的主厝,喜庆红砖墙,斜坡燕尾脊,只有各个角落里精雕细琢的石雕、木雕和砖雕隐约透露出主人家的底气和品位。
别墅里精致的木雕
别墅主人告诉我们,建房子时很多材料是从南洋直接运过来的,用料非常讲究。从房屋的布局和装饰中,能感受到他们的用心。楠木制成的门窗上雕刻着几何花纹,大厅墙板上画着各种古代人物图。大厅中间柱子上的对联很特别:“工农兵争读毛主席的书籍,革命人爱听毛主席的话儿。”旁边还写着一些毛主席语录。主人说这是文革时期红卫兵破四旧时涂改的痕迹。仔细看别墅门口的砖雕,原本墙上刻的是“梅”、“雪”、“柳”、“风”四个字,后来改写成“保”、“卫”、“祖”、“国”,黑色字迹依稀可辨。小小一座房屋,容纳了多种时代记忆。
砖刻“梅、雪、柳、风”与“保、卫、祖、国”
主厝的右边是东护厝,护厝的前半部分还是闽南传统建筑样式,后半部分却别具匠心地打造成双层小楼。登上弯弯曲曲的木楼梯,东护厝的二楼铺设木地板,左右各有两间木头房,上好的杉木在岁月的打磨下越发温润。二层外立面建成骑楼式门廊,用闽南红砖砌成六根西式廊柱。南洋风格建筑和闽南传统民居结合在一起,却出奇和谐,一点也不突兀。
萱辉别墅骑楼门廊
这种中西合璧的建筑在峰崎并不少见。和萱辉别墅隔着一条大马路的下新厝自然村里,四座洋楼在一片红砖古厝中鹤立鸡群。这四座洋楼相距不远,据说是四个下南洋的同乡朋友互相商量建成的。1940年前后,何瓦水等人到新加坡打工创业,历尽艰辛积累下不少财富。解放后他们回到家乡,响应建设大潮,商议各自建新房。
1950年,何瓦水的洋楼建成,这座房子保留了闽南红砖建筑风格,一楼门楣上写着丁号“庐江衍派”,但从骑楼式外廊和双层建筑形式中可以看出这是归国华侨建的洋楼。其他三人建的房子,就吸收了更多南洋风格元素。
何瓦水洋楼
何瓦水洋楼前面是一栋黎明别墅,是一位下南洋的铁娘子建的,现已移居香港。这栋二层小洋楼大门内凹,左右墙体突出,像四角形(半个八卦形),因此又称“八卦楼”。一楼大门正中横匾上写着“黎明别墅”,左右落款“1952年 王硕卿书”。二楼为骑楼式门廊,罗马柱之间排列着青釉瓷瓶栏杆,中间横额写着“山川拱秀”四字。八卦楼左边连着一排红砖平房,错落有致。整体造型端庄秀丽,洋气十足。
黎明别墅
黎明别墅附近还有两栋同时期建的八卦楼,一栋是“官梅别筑”,一栋是“适然别墅”。两栋洋楼造型风格和黎明别墅相同,装饰上略有不同。
官梅别筑主人已移居南洋多年,他的女儿住在旁边看护着洋楼。“我父亲在我九岁时去了南洋,刚开始在那做工打石头,伤了腿,回来后不久又出去了。”两鬓斑白的老人寥寥数语,道不尽父辈们南洋打拼的心酸。
官梅别筑和窗户装饰
几栋洋楼里,保存最完整的是“适然别墅”。别墅楼顶正面墙上用红色瓷砖贴着“利通南海”四字,正中镶嵌钟表,上塑双狮戏球,五彩斑斓的装饰充满浓浓的南洋味道。别墅大门镶嵌传统青石雕和砖雕,屋顶贴着彩色花砖,屋内开阔明亮。别墅集合了中西建筑风格,美观大方。
适然别墅和门窗装饰
精美的华侨建筑是番客们的心血,他们在南洋辛苦打拼,勤俭节约,却不惜花重金打造一座座融合闽南风格和南洋风格的大厝、洋楼。高飞的燕尾脊,寄托了游子们归燕的心情;古典雅致的宅名,写出他们内心的希冀。这些华侨建筑,记录了番客们的足迹,也见证了时代的变迁。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