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 引 号:QZ08101-3000-2022-00037
- 备注/文号:惠政文〔2022〕27号
- 发布机构:惠安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 公文生成日期:2022-03-22
惠政文〔2022〕27号
惠安县人民政府关于重新核定公布
惠安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名称、保护范围和一般
不可移动文物保护范围的通知
各镇人民政府,县直有关部门:
为进一步做好我县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工作,现重新核定公布我县第一至第十一批103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名称和保护范围,并同步公布134处一般不可移动文物保护范围。
各镇各有关部门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工作方针,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按照文物保护有关法律法规,落实属地责任,全面加强文物保护和管理工作,为子孙后代留下宝贵的历史文化记忆。
附件:重新核定公布惠安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名称、保护范围和一般不可移动文物保护范围一览表
惠安县人民政府
2022年3月22日
(此件主动公开)
附件
重新核定公布惠安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名称、保护范围和一般不可移动
文物保护范围一览表
序号 |
名 称 |
公布时间 |
年 代 |
保护级别 |
类 别 |
地 址 |
简 介 |
保护范围 |
1 |
治山治水纪念碑 |
第 一 批 |
1960年 |
县级 |
近现代 重要史 迹及代 表性建 筑 |
螺城镇西北社区 |
治山治水纪念碑位于螺城镇西北社区科山公园大门处西侧。纪念碑为花岗岩五角形实心柱,高2.55米,碑座高0.80米,雕以四时花卉。碑身每边各镶辉绿岩石的《治山治水纪念碑记》五方:正面东向的一方碑阴刻竖排楷书“治山治水纪念碑”七个大字,其余四面为阴刻横排楷书和拼音文字各二方;每方还配有花岗岩石雕对联一对,以歌颂人民群众改造自然的无畏精神。 |
东至渠道,西至图书馆,南至路,北距外碑台12米。
|
序号 |
名 称 |
公布 时间 |
年 代 |
保护级别 |
类 别 |
地 址 |
简 介 |
保护范围 |
2 |
林权民烈士纪念碑 |
第 一 批 |
1957年 |
县级 |
近现代 重要史 迹及代 表性建 筑 |
东岭镇东岭村 |
林权民烈士纪念碑位于东岭镇政府所在地集市广场上。纪念碑建于1957年,坐北朝南,花岗岩石结构,占地面积80多平方米。纪念碑碑台呈八角形,高0.7米,筑有围栏。碑身作方锥体,高1.2米,座为方形,连座通高2.9米。碑身正面竖刻隶书“一九三○年惠安暴动委员会青年部长/林权民烈士纪念碑/一九五七年八月一日立”;其余两面刻着烈士的革命斗争事迹。 |
四周距碑台各30米。
|
3 |
蓝飞鹤烈士纪念碑 |
第 一 批 |
1950年 |
县级 |
近现代 重要史 迹及代 表性建 筑 |
涂寨镇新亭村 |
蓝飞鹤烈士纪念碑位于涂寨镇新亭村。纪念碑由墓碑和墓亭组成。墓碑立于1955年,坐北朝南,为长方形圭首辉绿岩石质,镌刻“蓝飞鹤烈士之墓”。1958年再筑,以三柱水泥攒尖顶墓亭护盖,高6米许。亭顶塑以镰刀和锤子,碑尖竖以五角红星。碑亭正左右三面之弧形横眉分别题刻“碧海丹心垂万世”、“人民功业立,铁血不白流”、“气重山岳,名垂千古”。 墓区分两层,各铺以条石,底层边砌长条石板凳。右边立有“蓝飞鹤同志事迹”碑记。 |
四周距碑座各30米。
|
序号 |
名 称 |
公布 时间 |
年 代 |
保护级别 |
类 别 |
地 址 |
简 介 |
保护范围 |
4 |
邱二娘起义遗址 |
第 一 批 |
清 |
县级 |
近现代 重要史 迹及代 表性建 筑 |
紫山镇半岭村 |
邱二娘起义纪念地位于紫山镇半岭村北的高明王宫。高明王宫建于明代,清末及民国间有过维修。宫坐北朝南,系土木结构,两进三开间,由下落(山门)、天井、正殿组成,南北深15.2米、东西宽8米。正殿面阔进深各三间,硬山式屋顶,祀宋将高明王。1949年后作为小学教室,宫貌大变。1986年,宫外广场北侧新建教室校舍,学校迁出,复为宫观。 |
四周距宫各15米。
|
5 |
大岞山新石器时代 文化遗址 |
第 一 批 |
新石器时代 |
县级 |
古遗址 |
崇武镇大岞村 |
遗址位于崇武镇大岞村的大岞山(西岞山)东坡的龙喉岩背面,遗址在岩石土坡间的40×30米的范围内,堆积层呈灰黑色,厚约 1米,表土已被农耕破坏。地表发现散露多种陶片及已风化的属于原始人类食后抛弃的蛤蜊壳。先后采集到石刀1件、残石锛2件、陶片100多件。陶片可辨器形有:釜、钵、罐。陶质多为红、橙红、黑等颜色的夹砂粗陶,细泥磨光者较少。纹饰有篮纹、绳纹、斜线纹、云雷纹及附加堆纹等。 |
整个龙喉山头。
|
序号 |
名 称 |
公布 时间 |
年 代 |
保护级别 |
类 别 |
地 址 |
简 介 |
保护范围 |
6 |
后窑古窑址 |
第 一 批 |
北宋 |
县级 |
古遗址 |
螺阳镇霞光村 |
后窑古窑址位于螺阳镇霞光村后窑村下厝西模墩的丘陵地上,1976年考古调查发现,为北宋时期窑址。其范围约500平方米,有残存窑基及瓷片、窑具堆积层,厚薄在0.5~0.2米之间。采集的器物都已残缺,以壶为主,次为罐、钵、盏、瓮、洗、器盖、窑具等,器形较粗大厚重,技法轮模并用。釉为黑色、黄褐色,多施半釉,纹饰简单,大多素面。 |
四周各距窑区中心15米。
|
7 |
青龙桥 |
第 一 批 |
宋-清 |
县级 |
古建筑 |
辋川镇峰崎村 |
青龙桥位于辋川镇峰崎村北的麒麟山下。青龙桥为南宋宝祐年间(1253—1307),惠籍僧人、著名造桥慈善家释道询建造。它是明成化二十一年(1485)辋川桥建成以前惠安县城与辋川直至惠北的交通要道。随着潮汐的变迁和辋川桥的建成,青龙桥的作用逐渐降低而疏于维修,桥已残缺不全。现桥残长35.8、宽3.9、高2.5米,尚存4孔5墩,墩为半船形,每孔净跨10.3米。桥面各节原架5条石板,有的已断缺。其中石板最长者12.8、宽1.4、厚0.68米,重达32900公斤。 |
东西南北各距桥30米。
|
序号 |
名 称 |
公布 时间 |
年 代 |
保护 级别 |
类 别 |
地 址 |
简 介 |
保护范围 |
8 |
辋川桥 |
第 一 批 |
明 |
县级 |
古建筑 |
辋川镇辋川村 |
辋川桥位于辋川镇辋川街西侧狮子山下,横跨于菱溪与林辋溪入海交汇处,频临辋川港海运码头,沿海大通道贯穿。明成化二十一年(1485),惠安知县张桓创建此桥。昔时辋川桥是辋川通往惠北、肖厝、枫亭、仙游一带的交通要道,直至1933年才被新建的跨海公路桥所取代,成为人行道。桥为石构梁桥,东西走向。实测长121.4、宽3.9—4.9,高7米,7墩8孔。墩系用大方块石叠砌而成,中墩高达15米。桥面石板长10.0、宽1.0、厚0.5米,两侧护有石栏。 |
桥头桥尾两侧各距桥10米,桥中两侧各距桥50米。
|
9 |
城前莲城城址 |
第 一 批 |
明 |
县级 |
古遗址 |
净峰镇城前村 |
旧称黄崎城,位于净峰镇东莲村北20米的小山上。城墙环小山用条石单面筑砌,近似方形。明洪武年间,在惠安建有崇武、莲城、小岞、峰尾、獭窟等五城,现除崇武城外,唯莲城尚保存有大体规模。但现存城址仅存南城门,系拱形,残高2.7、宽2.25、厚1.1米,城楼已毁,城上垛子亦倒塌不存。城墙除东南、东北部保存较好以外,余者塌落殆尽仅留城基。城墙残高5.1、宽2.95米。现存城址实测周长520米。 |
四周各距城墙20米。
|
序号 |
名 称 |
公布 时间 |
年 代 |
保护级别 |
类 别 |
地 址 |
简 介 |
保护范围 |
10 |
净峰寺 |
第 一 批 |
明-中华民国 |
县级 |
古建筑 |
净峰镇山透村 |
净峰寺位于净峰镇山透村北100米处的净峰山上。其山圆丰端秀,上多怪石,如水啮射状,并产有红丹石,而且地处海滨,三面环水,一面负陆,别具秀丽的山光海色。寺始建于唐咸通二年(861),现存系清光绪三十年(1904)重修及近年依旧貌全面重加修葺。坐西朝东,在同一水平线上,由观音殿、李仙祠、文昌祠、三宝殿一字排列而成冠山寺景,旁侧辅有海月楼、禅房、醒园等建筑,面积200余平方米。因山头圆缩,寺构皆小筑,唯三宝殿为面阔、进深各三间,其余皆一间,抬梁式或穿斗式木构架,单檐歇山式或悬山式屋顶。山中有清代及民国摩崖石刻4处。 |
四周各距山麓30米。
|
11 |
螺城科山寺旧址 |
第 一 批 |
明 |
县级 |
古建筑 |
螺城镇西北社区 |
科山寺位于螺城西郊的科山上,面临城区,背负莲花峰,东侧有庄先生祠、刘望海报德祠。科山原名“登科山”,因宋代卢瞻曾结庐读书其上,后中举登科而名之,简称“科山”。 寺始建于北宋元祐年间(1086—1093),寺前后环境建设总范围3000多平方米,规模宏大,格局严整,形成了包括佛刹、道庙、儒祠的释道儒三教同尊的胜地。 |
四周各距庙区100米,各处崖刻周围20米内。
|
序号 |
名 称 |
公布 时间 |
年 代 |
保护级别 |
类 别 |
地 址 |
简 介 |
保护范围 |
12 |
后郭岩峰寺石造像 |
第 一 批 |
宋 |
县级 |
石窟寺及石刻 |
黄塘镇后郭村 |
造像位于黄塘镇后郭村北1公里处的白岩山上的岩峰寺内。岩峰寺始建时间史书无载。应建于宋代,寺分前后两殿,各以一巨大岩石南向一侧开龛刻石造像,其余三面墙体和屋盖系土木建筑,硬山式,单间。该寺山门为利用两边层岩辅以砌石而成,有如寨门;右旁高岩上还刻有“梅关”两字。山的西北侧也有一寨门,旁刻“石匠梁秀山——崇祯元年建”。该寺在明崇祯元年(1628)及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两次重修,其后,寺构渐有损坏,而石刻造像则保存完好。 |
四周各距寺前殿、后殿30米。
|
13 |
紫山一片瓦寺摩崖石刻 |
第 一 批 |
明-中华民国 |
县级 |
石窟寺及石刻 |
紫山镇南安村 |
一片瓦寺摩崖石刻位于紫山镇南安村西侧的一片瓦山上。山巅巨岩下辟洞窟为寺,称一片瓦寺。洞内及山中岩壁有明代戴卓峰与清代、近代无名氏的摩崖题刻10多段。 |
四周各距摩崖石刻30米。
|
序号 |
名 称 |
公布 时间 |
年 代 |
保护级别 |
类 别 |
地 址 |
简 介 |
保护范围 |
14 |
龙喉、狮石台崖刻 |
第 一 批 |
明 |
县级 |
石窟寺及石刻 |
崇武镇大岞村 |
龙喉与狮石台摩崖石刻位于崇武镇大岞村大岞山上,其东侧为大岞海,风景秀丽,距崇武风景区约2公里,上有明代题刻6段。 |
所有龙喉和狮石台山头岩石。
|
15 |
文笔山崖刻 |
第 一 批 |
明 |
县级 |
石窟寺及石刻 |
涂寨镇文峰村 |
文笔山摩崖石刻位于涂寨镇文峰村西北侧的文笔山上。明代因在山巅砌石如笔状,遥对县孔庙及笔架山,故称“文笔山”,现代书法家梁披云题有:“文笔峯”三个大字。此处距惠崇公路约3公里,山下有文笔中学、山尾小学、山尾村委会,山上有明代石刻2段。 |
文笔山头四周各距崖刻20米。
|
序号 |
名 称 |
公布 时间 |
年 代 |
保护级别 |
类 别 |
地 址 |
简 介 |
保护范围 |
16 |
试剑石崖刻 |
第 一 批 |
明 |
县级 |
石窟寺及石刻 |
辋川镇试剑村 |
试剑石摩崖石刻位于辋川镇试剑村北侧的古官道上,该处有巨石劈为二:一竖,高3.2米,底长4.2米;一卧,平面长5.7米、宽4.5米,作路面。二石面皆坦平,有如刀劈,但大小不同,痕迹也不能吻合。传系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经此,劈石以试剑锋,竖石面有石刻三段。 |
四周各距石刻10米。
|
17 |
平山寺石塔 |
第 二 批 |
元 |
县级 |
古建筑 |
螺城镇西北社区 |
石塔位于螺城北郊小坪山平山寺北侧岩石上,为平山寺附属建筑物。石塔西南侧为平山寺建筑群。塔始建于元朝元统三年(1335),原为两座,一座已废没。塔为石构楼阁式实心塔,八角六层,通高7.2米。每层有八角形飞檐翘角,并雕有瓦垄形状,出檐0.3米。第一、二、三、五层塔身的八面,分别雕刻佛像,或站立或正坐或盘坐,共32幅。第三层塔身镌有“元统三年岁次乙亥腊月庚申日立”字样;第四层刻有蓝蹉体梵文字。 |
四周距塔10米。
|
序号 |
名 称 |
公布 时间 |
年 代 |
保护级别 |
类 别 |
地 址 |
简 介 |
保护范围 |
18 |
小岞东山城址 |
第 二 批 |
明 |
县级 |
古遗址 |
小岞镇东山村 |
原称小岞城,位于小岞镇东山村北隅,建于明洪武年间。它东对台湾海峡,北望湄洲湾,与东南崇武半岛的崇武城和西北净峰半岛的黄崎城,互为犄角,成为海防的要隘之一。该城平面近方形,城墙用花岗岩条石内外叠砌,现仅存北城拱门及其两侧残墙数十米。拱门高4.5、宽2.4、厚1.85米;残城墙高4.2、宽1.85米。城中尚存古水井一口,传为当时专供守城兵民所饮用,现仍为居民生活所用。南城门内莲花山下尚存修复过的明建观音宫(莲花寺)一座。 |
四周距城20米。
|
19 |
靖江云峰庵旧址 |
第 二 批 |
清 |
县级 |
古建筑 |
崇武镇靖江村 |
云峰庵位于崇武镇靖江村庵山顶,背靠古城墙灯塔,右侧为庵山路,前约100米处为靖江小学,其余各面皆为民宅。庵坐东向西,东西长30米,南北宽9米,分前后两个院落。前落由门楼、天井、正殿组成。正殿面阔、进深各三间,抬梁式木构架,硬山式屋顶。后落由天井、正厅组成。 |
东至山坡,西至巷,南至城墙脚,北至靖江村委会址。
|
序号 |
名 称 |
公布 时间 |
年 代 |
保护级别 |
类 别 |
地 址 |
简 介 |
保护范围 |
20 |
康朗家庙 |
第 二 批 |
清 |
县级 |
古建筑 |
螺阳镇五音村 |
家庙建于明万历时,清民国间两次重修,坐西朝东,两进,由下厅、两廊、天井、祀厅组成,占地面积300多平方米。祀厅面阔、进深各三间,硬山式屋顶,燕尾脊,抬梁式木构架。在上世纪60年代 “文革”中,家庙大遭破坏,牌匾、石柱楹联、塑像、木构件等,或被毁,或被窃。1984-1986年,经群众和旅外乡亲捐资数万元进行全面修复,重现崇宏壮丽旧观。 |
四周距庙10米,以及五音石塔。
|
21 |
龙泉宫龙柱、碑刻、 龙泉井 |
第 二 批 |
宋、清 |
县级 |
石窟寺及石刻 |
螺城镇西北社区 |
龙泉宫碑刻位于县城西北社区西街龙泉宫中。碑刻黑页岩,长33、宽48厘米,镶于宫之西壁上。清同治二年(1863)立,记明清间惠安在发生倭寇、洋寇犯境,邱二娘义军攻城,以及疫疠、亢旱等事件中,赖菩萨神功,御大灾、捍大患,有功于民,奉文部照准,予春秋佛诞特祭。楷书,阴刻,字径1厘米。另有龙柱1对,辉绿岩石质,透雕,通高2.23米,柱身高2米,圆径0.45米;柱础八角形浮雕花果吉祥物,高0.23米。龙泉宫始建于北宋初,宫中供奉观音菩萨。清末重修时立此对蟠龙石柱于观音殿拜亭前。井建于北宋初,太平兴国年间建龙泉宫时,造亭遮护。井以条石砌筑,长期蓄水2米左右,泉水甘冽,从未干涸。近年重砌井栏围护。 |
龙泉宫主殿。
|
|
名 称 |
公布 时间 |
年 代 |
保护级别 |
类 别 |
地 址 |
简 介 |
保护范围 |
22 |
溪龙寺盘龙柱 |
第 二 批 |
中华 民国 |
县级 |
石窟寺及石刻 |
东桥镇梅庄村 |
龙柱位于东桥镇梅庄村溪龙寺。龙柱,辉绿岩石质,透雕,通高2.28米。柱身高2.01米,径0.48米,东柱雕单龙,下端附麒麟尾随;西柱雕双龙抢珠,下端雕狮子仰观。龙之状态皆奋然跃起于波涛间,蟠绕于云间。柱础高0.27米,为圆墩鼓形,浮雕花草、走兽。 |
溪龙寺拜亭。
|
23 |
“八·六”反围剿 纪念碑 |
第 三 批 |
1987年 |
县级 |
近现代 重要史 迹及代 表性建 筑 |
崇武镇港墘村 |
港墘“八·六”反围剿纪念碑位于崇武镇港墘村西200米处。纪念碑建于1987年9月,系纪念1949年8月6日,港墘人民群众在中共港墘总支部的领导下,与国民党反动势力围剿革命根据地港墘进行坚决斗争的历史事件。碑坐北朝南,通高8.6米。碑台为八角形,围栏呈城垛式。碑三面临海,碑身六角形锥体,碑座六角形,顶端雕有腾飞的海燕,极为壮观。 |
以碑中心为圆点,半径为25米范围内。
|
|
名 称 |
公布 时间 |
年 代 |
保护级别 |
类 别 |
地 址 |
简 介 |
保护范围 |
24 |
李恺、李慎乡贤祠 |
第 三 批 |
明、清 |
县级 |
古建筑 |
螺城镇西北社区 |
李恺、李慎乡贤祠位于螺城镇西北社区君临世纪小区。该祠始建于明嘉靖年间(1522—1566),系纪念李恺、李慎兄弟合力抗倭保全惠城之功。祠清代重修,坐西朝东,二进,由门厅、天井和祀厅组成,占地面积190多平方米。祀厅面阔三间、进深四间,抬梁式木构架,硬山屋顶。2006年,祠前砌筑围墙,围墙内存放1935年拆除牌坊的花岗岩石刻“科第联芳”、“天官大夫”等部分构件。 |
前距门墙6.4米;东北侧距外墙1.8米;西南侧至外墙;祠后距外墙0.5米。
|
25 |
葛山宫 |
第 三 批 |
清 |
县级 |
古建筑 |
涂寨镇庄内村 |
葛山宫位于涂寨镇庄内村,始建于宋代,原为儒师讲学授徒之所,称崧光精舍。宫在明、清均有重修,坐北朝南,两进,由山门、两廊、大殿组成。奉三宝佛,面积228平方米。山门,面阔三间、进深两间,硬山式屋顶, 三川脊。石门楣上由三层斗拱承托,楣中刻明代著名书法家张瑞图题写的“葛山故地”四字。门柱前置石鼓一对,壁堵镶饰有浮雕麒麟、鹿、虎及花鸟石刻。大殿面阔三间、进深四间,抬梁式木结构,硬山式屋顶,燕尾脊。殿中立梭形石柱8根,其中四根的柱础雕莲瓣纹并与柱子连雕在一起。 |
各距四周外墙10米。
|
|
名 称 |
公布 时间 |
年 代 |
保护级别 |
类 别 |
地 址 |
简 介 |
保护范围 |
26 |
吴仁禄墓 |
第 三 批 |
唐 |
县级 |
古墓葬 |
螺阳镇盘龙村 |
吴仁禄墓位于螺阳镇盘龙村古驿道西侧小岭山麓。吴仁禄,唐文宗开成三年(838)进士,官国子博士,迁户部大司徒,是唐末由河南光州固始入闽的吴姓开基始祖。墓为与其妻朱、黄二氏合茔,穴称“飞凤下田”。墓前高下分四个坪台,前后依次为:前台碑林、丹墀,中台拜埕,后台墓圹,总范围2000多平方米。 |
墓前至古驿道神道碑残座;墓后离墓碑120米处;墓左右各离墓碑50米。
|
27 |
黄宗旦墓 |
第 三 批 |
宋 |
县级 |
古墓葬 |
涂寨镇文峰村 |
黄宗旦墓位于涂寨镇文峰村林前自然村东北300米处的东山上。黄宗旦(973—?),字叔才,张坂镇后边村人。北宋咸平元年(998),中进士甲科第二(榜眼),曾知苏州,晚年直史馆,后以刑部郎中出知襄州。为官清正,廉明,爱民如子,离任时民立德政碑以颂。墓系夫妻合葬,坐南朝北偏东,呈“凤”字形。封堆前竖半月形墓碑,两旁各附阴刻凤云纹略呈三角形的石刻;周边砌石,上堆封土,墓近似圆形。前有双层墓坪,后之中部有尖状突出如龟尾,形制古朴,尚存宋初风格。 |
墓前离墓碑80米处;墓后离墓碑250米处至峰巅;墓左右各离墓碑40米。
|
号 |
名 称 |
公布 时间 |
年 代 |
保护 级别 |
类 别 |
地 址 |
简 介 |
保护范围 |
28 |
青山庙碑刻、石狮 |
第 三 批 |
宋 |
县级 |
石窟寺及石刻 |
螺城镇西北社区 |
“青山灵安王古迹”碑刻位于螺城镇西北社区西北街联珠巷青山庙内。“青山灵安王古迹”碑,花岗岩石质,长方形,长50厘米、宽22厘米,楷书阴刻“青山”二字横刻,“灵安王古迹”五字竖刻,字径9.5厘米。此外,青山庙内还保存一对石狮,由辉绿岩石雕成,高42厘米,系宋代置县建衙时或建青山寮、青山庙时所雕。 |
整座青山庙。
|
29 |
灵瑞山寺 |
第 三 批 |
清 |
县级 |
古建筑 |
涂寨镇灵山村 |
灵瑞山寺位于涂寨镇灵山村灵瑞山上。该寺原名圆常寺,始建于五代后梁乾化二年(912),北宋治平二年(1065)改为今名。元元贞元年(1295),寺毁于兵火,仅余佛殿,后有重修。寺坐东朝西,由山门、两廊和主殿组成,建筑面积200平方米。主殿面阔、进深各三间,抬梁式木构架,硬山式屋顶,燕尾脊,祀奉三世尊佛、观音菩萨等。山门正对面有天然形成的酷似石香炉一座,石烛台一对,甚为奇观。 |
四周各距灵瑞山寺主殿30米。
|
号 |
名 称 |
公布 时间 |
年 代 |
保护 级别 |
类 别 |
地 址 |
简 介 |
保护范围 |
30 |
新亭尾天后宫 |
第 三 批 |
清 |
县级 |
古建筑 |
螺城镇新霞社区 |
位于螺城镇新亭尾村。宫可能始建于清康熙年间,清雍正六年(1728)由知县韩从玉鸠众重修,是惠邑唯一由知县主持修建并选定为官府定期祀典的妈祖庙。宫坐西朝东,两进五开间,由山门、两廊、天井和主殿组成,建筑面积约400平方米。主殿面阔五开间、进深三间,抬梁和穿斗式混合木构架,硬山式屋顶,燕尾脊;山门作三川脊。主殿南侧为龙王庙,北侧为文昌祠。 |
宫前6.5米,宫后至巷,宫北12.5米,宫南3.9米。
|
31 |
红卫水库“魁星像” 浮雕 |
第 三 批 |
宋 |
县级 |
石窟寺及石刻 |
螺城镇西北社区 |
魁星浮雕石像位于螺城镇西郊的魁星庙中。魁星像,系长方形辉绿岩石浮雕而成。石高0.9、宽0.68、厚0.18米,外作长方形框,内浮雕魁星像。像取“魁”字造型:鬼斗偏右,脸斜翻朝左;右足前伸翘掌,左足大弯钩上托北斗七星,宛如“魁”字的鬼身翻足踢斗之状。像之上端还阴刻隶书“魁星像”三字。 |
魁星庙主殿。
|
|
名 称 |
公布 时间 |
年 代 |
保护 级别 |
类 别 |
地 址 |
简 介 |
保护范围 |
32 |
七坵山战役烈士 纪念碑 |
第 三 批 |
1992年 |
县级 |
近现代 重要史 迹及代 表性建 筑 |
紫山镇蓝田村 |
七坵山战役烈士纪念碑位于紫山镇蓝田村顶街自然村的空地上。该纪念碑建于1992年8月,系纪念1951年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香港雄师部队和县独立营与偷渡登陆窜入蓝田村七坵山的国民党武装匪徒展开激战而英勇牺牲的解放军战士。 |
碑南30米、碑北15米、碑东32米、碑西16米。
|
33 |
九峰寺 |
第 四 批 |
清 |
县级 |
古建筑 |
涂寨镇文峰村 |
九峰寺位于涂寨镇文峰村林前自然村。寺坐北朝南,由石埕、大雄宝殿和功德堂、斋厨组成,砖石结构,占地面积580平方米。大雄宝殿面阔三间、进深四间,硬山式屋顶,奉祀三世尊佛。1935年,近代高僧弘一法师曾到此挂锡弘法。 |
四周各距寺主殿30米。
|
34 |
岩古寺 |
第 四 批 |
清 |
县级 |
古建筑 |
涂寨镇岩峰村 |
岩古寺位于涂寨镇岩峰村北岩古山上。寺始建于北宋年间,后屡有重修,主体建筑由山门、天井、主殿组成,建筑面积170平方米。主殿面阔三间、进深五间,抬梁式木构架,硬山式屋顶,燕尾脊,奉三宝佛。在同一水平线上,寺西侧建有文昌祠和三天君宫,东侧为僧楼、斋厨。 |
寺南至围墙,北至山坡20米,东、西至巷。
|
号 |
名 称 |
公布 时间 |
年 代 |
保护 级别 |
类 别 |
地 址 |
简 介 |
保护范围 |
35 |
武功大夫第 |
第 四 批 |
清 |
县级 |
古建筑 |
崇武镇海门村 |
武功大夫第位于崇武镇海门村。武功大夫第系武功大夫张勇将军于清乾隆四年(1739)建造的。该府第始建于清,坐南朝北偏东,由生祠、中厝、祖厝组成,三幢并排,均三进五开间,穿斗式木结构,硬山式屋顶,燕尾脊。生祠建筑面积922平方米,祖厝建筑面积436平方米,总占地面积2500多平方米。 |
府第东、北至路,南至巷,西至南邨馆巷。
|
36 |
林富春墓 |
第 四 批 |
明、清 |
县级 |
古墓葬 |
螺城镇新霞社区 |
林富春墓位于螺城镇新霞社区下廖村的莲花山上。林富春(1512—1588),字景严,号城山,螺阳水枧村人。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进士,官浙江诸暨县知县、江苏苏州府同知,进阶奉政大夫,未几辞归故里。墓系林富春与其妻江氏合葬,坐北朝南,全为花岗岩石构筑,呈“凤”字形,前作三层墓埕,共占地60多平方米。第三层墓埕两侧立有石望柱一对、旗杆石夹板两副。 |
以墓碑为中心,至南20米,至北、东、西各12米。
|
号 |
名 称 |
公布 时间 |
年 代 |
保护 级别 |
类 别 |
地 址 |
简 介 |
保护范围 |
37 |
科山庄先生祠石刻 |
第 四 批 |
明 |
县级 |
石窟寺及石刻 |
螺城镇西北社区 |
庄先生祠位于螺城镇科山上。庄先生祠系明万历年间(1573—1620),乡人为纪念我县名人、明广东布政使庄应祯的功德所建,后废。1997年,由庄氏族人集资重建,祠内尚存有明代石刻3件,保存较好。(1)“大方伯” 为祠堂门额,花岗岩石质,楷书,阴刻,字径42厘米。(2)“圣旨”位于祠堂门额顶,辉绿岩石质,阴刻,行书,字径10厘米。(3)“丁未进士广东布政使庄应祯”,为祀厅横额,花岗岩石质,楷书,阴刻,字径20厘米。祠内还存有明代石狮一对,辉绿岩石雕成,高61厘米。 |
整座科山庄先生祠。
|
38 |
崇武城南门关帝庙 |
第 四 批 |
清 |
县级 |
古建筑 |
崇武镇海门村 |
关帝庙位于崇武镇海门村南城门内,正面对古城南城门。庙坐北朝南,由山门、拜亭、两庑和大殿组成,占地面积440平方米。大殿面阔三间,进深五间,抬梁穿斗式混合木构架,歇山式屋顶。庙前南城门左侧外城墙留有“炮击处”,系1938年5月17日日寇兵舰炮击崇武城留下的弹痕,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
以庙为中心,南至城墙、东、西、北至路。
|
号 |
名 称 |
公布 时间 |
年 代 |
保护 级别 |
类 别 |
地 址 |
简 介 |
保护范围 |
39 |
溪底妈祖宫碑刻 |
第 四 批 |
清 |
县级 |
石窟寺及石刻 |
崇武镇溪底村 |
《合乡严禁规条》碑在崇武镇溪底村妈祖宫南侧,碑东面是妈祖梳粧楼,西面是居民区,前面是戏台。溪底妈祖宫,据传始建于明万历年间,坐北朝南,是一座三落不见天的庙宇,面阔8.4米,进深26.3米,建筑面积220.9平方米,占地约450平方米。《合乡严禁规条》碑,花岗岩石质,高170厘米、宽60厘米、厚12厘米,阴刻,楷书,字径2.5厘米,现部分磨损,但字迹尚清晰可见。 |
北至墙,东、西、南各向外延伸2米。
|
40 |
登庸武庙碑刻 |
第 四 批 |
清 |
县级 |
石窟寺及石刻 |
螺城镇中新社区 |
登庸武庙碑刻位于螺城镇中新社区中新巷登庸武庙内。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立,黑页岩石质,长方形,圭首,高68、宽56、厚3厘米。此碑刻全文800字,楷书阴刻,字径1厘米,字迹多漫漶。 |
登庸武庙主殿。
|
41 |
灵山寺石刻 |
第 四 批 |
明 |
县级 |
石窟寺及石刻 |
螺阳镇锦东村 |
灵山寺石刻位于螺阳镇锦东村境内灵山上灵山寺旁岩石上,灵山寺周边岩石上有明代石刻3处、现代石刻6处。 |
四周各距石刻5米。
|
号 |
名 称 |
公布 时间 |
年 代 |
保护 级别 |
类 别 |
地 址 |
简 介 |
保护范围 |
42 |
张岳家庙 |
第 四 批 |
明、清 |
县级 |
古建筑 |
净峰镇西头村 |
张岳家庙位于净峰镇西头村,与龙山书院仅一巷之隔。坐西朝东,为两进三开间建筑,由门厅、两廊和祀厅组成。前辟上下二埕,并筑墙围护,围墙大门偏北而设。祀厅面阔三间,进深五间,抬梁穿斗混合结构,雕梁画栋,硬山式屋顶,屋脊装饰双鳄。厅立匾“理学名臣”四字,为张岳门生、中极殿大学士、赵志皋所题;厅堂中挂有“解元”、“理学”、“祖孙一德”、“勤政爱民”等木匾。 |
庙东、西距墙各6米,南、北至巷。
|
43 |
崇武天后宫 |
第 五 批 |
明、清 |
县级 |
古建筑 |
崇武镇西华村 |
天后宫位于崇武镇西华村傍港山6号,背靠崇武城墙,面临江湾。该宫始建于明永乐年间(1403-1424),坐东朝西,由山门、两廊、拜亭和大殿组成,前有石埕。大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八角形藻井结构,俗称“蜘蛛结网”,单檐歇山式屋顶。拜亭,方形,重檐歇山顶。现宫内奉祀海神妈祖,宫外尚存有清乾隆“圣旨”牌一方,乾隆五十六年(1791)的《崇武天后宫禁示碑记》一方。 |
宫前至戏台,宫后至路,宫右至巷,宫左至路。
|
号 |
名 称 |
公布 时间 |
年 代 |
保护 级别 |
类 别 |
地 址 |
简 介 |
保护范围 |
44 |
盘龙护龙宫 |
第 五 批 |
明、清 |
县级 |
古建筑 |
螺阳镇盘龙村 |
护龙宫位于螺阳镇盘龙村原福州至泉州的古驿道旁。宫始建于明嘉靖年间(1522—1566),现存为上世纪八十年代重修。宫坐西朝东,由山门、两廊、拜亭和大殿组成。大殿面阔、进深各三间,抬梁式木构架,硬山式屋顶。宫内敬奉海神妈祖,尚存明代龙虎浮雕二幅,工艺精致。宫前300米处立有一座用残存的宋代石经幢构件叠砌而成的所谓“石笋”,当地群众将它作为“神物”来崇拜。 |
宫东25米,南4米,西、北至巷。
|
45 |
彭城护海宫 |
第 五 批 |
清 |
县级 |
古建筑 |
东岭镇彭城村 |
护海宫位于东岭镇彭城村港雅自然村。该宫始建于明嘉靖(1522—1566)年间,原在五刘凤山(宫山),因白蚁蛀蚀,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迁至港雅村重建,2000年重修。护海宫坐东北朝西南,两进,由山门殿、拜亭、两廊和主殿组成,建筑面积200平方米。山门殿面阔三间、进深二间,抬梁式木构架,硬山式屋顶。主殿面阔、进深各三间,抬梁穿斗混合木构架,硬山式屋顶,祀海神妈祖。 |
宫前25米,后9米,左、右至巷。
|
号 |
名 称 |
公布 时间 |
年 代 |
保护 级别 |
类 别 |
地 址 |
简 介 |
保护范围 |
46 |
李文会府宅古井 |
第 五 批 |
宋 |
县级 |
古建筑 |
小岞镇后内村 |
古井位于小岞镇后内村李氏宗祠宅东南侧。李氏宗祠原为南宋初宰相李文会的府宅,井系其时所凿,六角形,石砌,井径0.8、深7米。井圈由整块花岗岩雕成,呈圆筒形,原高约40厘米,历经千年绳索磨损,井口已残缺不齐,最高不足20厘米,最低仅存约10厘米。 |
北、西、南至墙,东至巷。
|
47 |
灵惠庙双孔井、石鼓 |
第 五 批 |
明 |
县级 |
古建筑 |
螺城镇王孙村 |
灵惠庙双孔井、石鼓位于螺城镇王孙村中。灵惠庙为明崇祯年间(1628—1644),“御览对策天下第一名”、江南铜山参将孙胤武应王孙乡人要求所建。1992年,台胞黄松岩先生捐资并发动村民捐资重建,1996年落成。门前一对石鼓基础雕饰花纹,雕工精细,庭旁一口双孔井,为灵惠庙僧人用水及防火之用,井盘为四角双孔井,孔径40厘米。该井水质甘甜,久旱不枯。 |
灵惠庙东12米至埕,北、南、西至灵惠庙外墙。
|
号 |
名 称 |
公布 时间 |
年 代 |
保护 级别 |
类 别 |
地 址 |
简 介 |
保护范围 |
48 |
“惠东暴动”指挥部旧址——陈氏宗祠 |
第 五 批 |
1930年 |
县级 |
近现代 重要史 迹及代 表性建 筑 |
东桥镇屿头山村 |
“惠安暴动”指挥部旧址位于东桥镇屿头山村的陈氏宗祠内。1930年9月16日,“惠安暴动”在山霞后洋举事后,红二团200余人在团长蓝飞鹤、政委陈琨率领下,以陈氏宗祠为总部,在村秘密农会的积极配合下,宣传发动群众,部署进攻县城的作战方案。宗祠始建于明永乐元年(1403),现存为1998年重修。坐北朝南,两进,由门厅、天井、两廊和祀厅组成,建筑面积300平方米。祀厅面阔、进深各三间,抬梁式木构架,硬山式屋顶。 |
宗祠至西20米,至东6米,南、北至巷。
|
49 |
廖氏家庙 |
第 六 批 |
清 |
县级 |
古建筑 |
涂寨镇廖厝村 |
廖氏家庙位于涂寨镇廖厝村中。明朝中期,廖氏第十九世祖从安溪分支迁至惠安涂寨现址定居,遂以姓为号,名廖厝村。后子孙繁衍,分四个房系。家庙即由第四房第一世祖裔孙于清雍正年间(1723—1735)所建,故又称“四房祠堂”。家庙坐南朝北,两进五开间建筑,即由门厅、天井、两厢和祀厅组成。祀厅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抬梁穿斗式混合木构架,硬山屋顶。祠前石埕两侧有旗杆石夹板各一副,祠内壁堵的花岗岩浮雕和红砖沉雕,人物花卉,工艺精致。 |
北至埕,东、西、南至巷。
|
号 |
名 称 |
公布 时间 |
年 代 |
保护 级别 |
类 别 |
地 址 |
简 介 |
保护范围 |
50 |
辋川妈祖庙 |
第 六 批 |
明、清 |
县级 |
古建筑 |
辋川镇辋川村 |
妈祖庙位于辋川镇辋川街西街头,西侧为辋川桥,南北两侧均为民居。坐东朝西,两进,由山门、两廊、天井和大殿组成,建筑面积200平方米。大殿面阔、进深各三间,抬梁穿斗式混合木构架,硬山式屋顶。庙内保存有明代花岗岩石浮雕和木刻,工艺精湛。山门两侧有明代石碑记四方:《罗侯豁渡碑记》、《侍御曾公辋川瘗裒碑记》、《重修辋川大桥碑记》和《邑陈侯德政碑记》。 |
前至堤岸,后至西山坡下,南、北至巷。
|
51 |
后塘武庙 |
第 六 批 |
清 |
县级 |
古建筑 |
山霞镇下坑村 |
后塘武庙位于山霞镇下坑村中。庙建于清宣统二年(1910),奉祀关圣帝君,因庙后有一口形如关刀的后塘潭,故名“后塘武庙”。庙坐东北朝西南,两进,由山门、两厢、拜亭、前殿和后殿组成。前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穿斗式木构架,硬山式屋顶,三川脊。后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穿斗式木构架,重檐歇山式屋顶。后殿门槛两侧有两块各高2、宽0.7米的黑页岩石,镌刻200字长联一对。庙东南有戏台一座,庙前有大石埕和围墙。 |
东、南至路,西距庙墙17米,北至后塘岸。
|
号 |
名 称 |
公布 时间 |
年 代 |
保护 级别 |
类 别 |
地 址 |
简 介 |
保护范围 |
52 |
灵惠庙 |
第 六 批 |
清 |
县级 |
古建筑 |
辋川镇社坑村 |
灵惠庙位于辋川镇社坑村鲤鱼岛的小山上,庙供奉灵安尊王──五代闽将张悃。传他生前殁后皆能消灾弭患,护国佑民,乡民早先曾在山上立小庙奉祀,尊为境主。至南宋景炎元年(1276),宋端宗封他为“灵安王”后,乡民遂加于扩建。庙坐东南朝西北,单进,面阔三间、进深三间,抬梁、穿斗式混合木构架,歇山屋顶,屋脊饰有剪粘双龙朝宝塔和草花瓷塑。庙之东侧山坡有公墓一处,墓碑镌“义冢”两字。另在社坑海滩中尚存跨海的古桥石墩一座。 |
庙前20米,后至西山坡下,南、北至巷。
|
53 |
西头龙山书院旧址 |
第 六 批 |
清 |
县级 |
古建筑 |
净峰镇西头村 |
龙山书院位于净峰镇西头村、张岳家庙左侧。龙山书院,又名“龙山书室”,为张氏四世祖、元朝昭信校尉、泉州翼百户张性祐所建。其孙张彦宗于明洪武扩大书院规制,并购书万卷充实藏书。书院坐东朝西,远望惠西大帽、笔架诸山,数十里外,排闼送青、气象殊异。建筑面积200多平方米,三进三开间,抬梁式木构架,硬山式屋顶,燕尾脊。 |
东、北至巷,南、西至路。
|
号 |
名 称 |
公布 时间 |
年 代 |
保护 级别 |
类 别 |
地 址 |
简 介 |
保护范围 |
54 |
越王宫 |
第 六 批 |
清 |
县级 |
古建筑 |
辋川镇后任村 |
越王宫位于辋川镇后任村。宫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1620),坐西朝东,由山门、拜亭、两廊和大殿组成,建筑面积180平方米。大殿面阔、进深各三间,抬梁穿斗式混合木构架,硬山式屋顶,主祀“镇闽越王”。宫前有砖埕,面积70平方米,砖埕前有放生池一口、石鼓1个、石船1只、石香炉1个、石塔1座。 |
北至戏台、南至路,东至放生池,西至路。
|
55 |
崇武北门灵安尊王宫 |
第 七 批 |
清 |
县级 |
古建筑 |
崇武镇莲西村 |
宫始建于明代初期,清初“迁界”时被烧毁后重建。后百多年间有四次重修,其中较大规模的是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监生何琼玖捐资重修。宫坐北朝南,由埕、山门、拜亭、两廊和大殿组成,建筑面积180平方米,前有石埕。大殿面阔三间,进深三间,抬梁式木构架,硬山式屋顶。该宫建筑规制颇具特色,上下两落中夹拜亭,相连而不见天,仅在拜亭两侧留有小天井。宫内石雕、木刻,工艺精湛。 |
东至护厝,西至路,南至埕,北至路。
|
号 |
名 称 |
公布 时间 |
年 代 |
保护 级别 |
类 别 |
地 址 |
简 介 |
保护范围 |
56 |
灵安宫 |
第 七 批 |
清 |
县级 |
古建筑 |
辋川镇大潘村 |
灵安宫位于辋川镇大潘村。宫始建于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1941年重建,1999年和2002年两次重修。坐东朝西,由山门、拜亭、两廊和大殿组成。大殿面阔、进深各三间,抬梁式木构架,硬山式屋顶,建筑面积180平方米。宫前有石埕及宫池,石埕面积120平方米。宫内外有石雕、剪瓷雕、木雕,工艺精致。 |
东、西至巷,南至戏台,北10米。
|
57 |
五峰宫 |
第 七 批 |
明、清 |
县级 |
古建筑 |
辋川镇下江村 |
五峰宫位于辋川镇下江村赖厝自然村五峰山麓。宫始建于明代,1999年重修。坐西朝东,两进,由山门、天井、两厢和大殿组成,占地600平方米。大殿面阔、进深各三间,抬梁式木构架,硬山式屋顶。正面墙体为花岗岩石及红砖砌筑,大门顶和两侧装饰有五幅彩绘人物、山水瓷砖,水车堵装饰有彩绘龙、凤瓷砖。 |
东至戏台,西、南、北至路。
|
58 |
云山宫 |
第 七 批 |
清 |
县级 |
古建筑 |
螺城镇溪南村 |
云山宫位于螺城镇溪南村。宫坐西北朝东南,两进三开间,由山门、拜亭、两廊和主殿组成,建筑面积180平方米。主殿面阔、进深各三间,抬梁式木构架,硬山式屋顶,山门作三川脊,奉保生大帝和仙姑妈。宫口石埕前有一潭,澄碧如镜,俗称镜潭,水光可映照入宫至神像脸上。 |
东至宫5米,西至池塘,南至路,北至社公宫。
|
号 |
名 称 |
公布 时间 |
年 代 |
保护 级别 |
类 别 |
地 址 |
简 介 |
保护范围 |
59 |
虎屿岩观音石雕像 |
第 七 批 |
元 |
县级 |
石窟寺及石刻 |
辋川镇试剑村 |
观音摩崖造像位于辋川镇试剑村的虎屿岩石洞中。山上奇石众多,风景秀丽,现有一水泥公路直通该岩。观音造像于元至正三年(1343)雕于虎屿岩的石洞岩壁上,坐西向东偏北10°,高1.15、宽1米。观音头戴宝冠,趺坐于莲花座上,周边还有善财、龙女、鹦鹉、柳枝净瓶和纪年,雕工精致,因处于潮湿、阴暗的洞中已略有损坏。 |
整座“知府洞”。
|
60 |
三山宫 |
第 八 批 |
清 |
县级 |
古建筑 |
小岞镇南赛东村 |
三山宫位于小岞镇南赛东村。宫始建于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1918年重修,供奉保生大帝。宫坐北朝南,由山门、拜亭、两廊和大殿组成,建筑面积160平方米。大殿面阔、进深各三间,抬梁穿斗式混合木构架,硬山式屋顶,琉璃瓦屋面。山门作山川脊,饰剪粘两龙抢珠瓷雕。宫中壁堵、窗棂等石雕饰件皆清代旧物。其中,辉绿岩石透雕螭虎象龙和浮雕麒麟图、龙鸣虎啸图、古代战将图、瓶花图、角排头花鸟狮子图,以及34个大小柱础的缠枝花卉图等,皆雕艺精美,是研究我县石文化的可贵实物资料。宫前有大石埕,筑戏台一座,宫右后侧有清代水井一口。 |
东、西、北至路,南至戏台。
|
号 |
名 称 |
公布 时间 |
年 代 |
保护 级别 |
类 别 |
地 址 |
简 介 |
保护范围 |
61 |
峰崎何氏宗祠 |
第 八 批 |
明、清 |
县级 |
古建筑 |
辋川镇峰崎村 |
何氏宗祠位于辋川镇峰崎村。始建于南宋淳祐七年(1247),明正统十三年(1448)重修,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大修,民初略修。宗祠坐北朝南,由门厅、天井和祀厅组成,面积400平方米。祀厅面阔三间、进深四间,抬梁式木构架,硬山式屋顶,两侧为文厅和武厅。门厅偏西而设,门前有螺旋形石鼓一对,门的左右有辉绿岩石麒麟浮雕两方。正厅中供奉安扶使何嗣韩及列代祖先。宗祠外墙用瓦片环砌块石,为闽南民居重要建筑形式之一。 |
东、西、南至巷,北至埕。
|
62 |
崇武前垵陈氏宗祠旧址 |
第 八 批 |
清 |
县级 |
古建筑 |
崇武镇前垵村 |
陈氏宗祠位于崇武镇前垵村。宗祠始建于明嘉靖年间(1522-1566),1999年,该村陈氏宗亲集资重修。坐北朝南,由门厅、天井、两廊和祀厅组成,面积200平方米。祀厅面阔、进深各三间,抬梁结构,硬山屋顶。宗祠内尚存明代辉绿岩石柱础一对,清光绪年间的旗杆夹石板一副。 |
东至巷,西至路,南至围墙,北至巷。
|
号 |
名 称 |
公布 时间 |
年 代 |
保护 级别 |
类 别 |
地 址 |
简 介 |
保护范围 |
63 |
潮显宫 |
第 八 批 |
清 |
县级 |
古建筑 |
净峰镇上厅村 |
潮显宫位于净峰镇上厅村。三面临海,一面负陆。宫始建于明代,清咸丰元年(1851)重修,宫坐北朝南,由山门、两廊、天井和大殿组成,面积180平方米。大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抬梁式木构架,歇山式屋顶,敬奉海上保护女神妈祖。宫内尚存始建时的石柱础、石鼓,工艺精致。 |
东、西、南距宫各10米,北至围墙。
|
64 |
居仁提督衙 |
第 八 批 |
清 |
县级 |
古建筑 |
辋川镇居仁村 |
提督衙位于辋川镇居仁村。居仁提督衙,为陈鸣夏的府衙。陈鸣夏,清雍正五年(1727)武进士,官至江南两广提督。该府衙建于乾隆年间(1736—1795),坐北朝南,面积350平方米,由门厅、中厅和后厅组成。中厅和后厅面阔、进深各三间,抬梁结构,硬山式屋顶,墙体“出砖入石”结构,具有闽南古建筑风格。提督衙内尚存有清乾隆时期五幅花岗岩石浮雕和一方阴刻楷书 “乐善好施”的辉绿岩石匾横额,刻工精致;还有一方长方形辉绿岩石浮雕“曲水流觞”图,较为罕见。 |
东、西至巷,南至围墙,北至路。
|
号 |
名 称 |
公布 时间 |
年 代 |
保护 级别 |
类 别 |
地 址 |
简 介 |
保护范围 |
65 |
程氏家庙 |
第 八 批 |
清 |
县级 |
古建筑 |
辋川镇许埭村 |
程氏家庙位于辋川镇许埭村下埭自然村。家庙建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坐北朝南,由门厅、两廊和祀厅组成,建筑面积200平方米。门厅设中门和左右偏门。祀厅面阔三间、进深四间,抬梁式木构架,硬山式屋顶,燕尾脊。庙前有土埕,面积400平方米,竖有清代旗杆石夹板6副。家庙前尚存始建时的浮雕石柱础,工艺精致。 |
东合壁,西、北至路,南至戏台。
|
66 |
辋川下四家陈氏 祖厝、书馆 |
第 八 批 |
清 |
县级 |
古建筑 |
辋川镇辋川村 |
下四家陈氏祖厝建筑群位于辋川城古街中段背后,清道光五年(1825),时任直隶州司马、陈氏第十二世祖陈爆竹(字肃齐)建造此建筑群。在中轴线上,由北而南,以祖厝、书馆为主体建筑,前面屏从东西横列一排14间店铺;两侧辅以莲房夫子宫、东西楼、东花宅、住房,规模宏大,布局既有对称又有错落。主体建筑祖厝,两进五开间加双护厝,抬梁穿斗式混合木构架,硬山式屋顶,计有房22间、厅4个、天井5个,占地面积462平方米。书馆,由书厅、天井、两旁书房和卧室组成,建筑面积150平方米。莲房夫子宫,奉祀关圣帝君,建筑面积60平方米。 |
东、西至廊,南、北至路。
|
号 |
名 称 |
公布 时间 |
年 代 |
保护 级别 |
类 别 |
地 址 |
简 介 |
保护范围 |
67 |
庄承祚故居 |
第 八 批 |
清 |
县级 |
古建筑 |
螺城镇霞张社区 |
庄承祚故居位于螺城镇霞张社区。庄承祚(1666—1737),字锡长,号松峰。清康熙三十八年举人,历任广东、江安、海康和四川遂宁知县,为官清正廉洁。著有《粤游纪兴》《松峰稿》一卷。故居始建于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2000重修。坐北朝南,三进三开间,由门厅、两廊、中厅、两厢和后厅组成,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中厅面阔三间,进深三间,抬梁式木构架,硬山式屋顶。外墙以瓦片镶嵌块石砌筑,俗称“孩儿抱”。大门门额上悬木匾 “御墨锦绣”,壁堵以辉绿岩石砌筑,有花鸟、人物故事浮雕,还有《庄公承祚传略》、《重建承祚公祠碑记》及庄承祚诗作四首的石刻。门厅前有石鼓一对,中厅石柱九对,均刻有名人撰写的对联并饰金。两廊还设专柜陈列庄氏族谱、墓志铭、庄承祚诗作,颇具文化氛围。 |
东、西各6米,南至照墙,北10米。
|
号 |
名 称 |
公布 时间 |
年 代 |
保护 级别 |
类 别 |
地 址 |
简 介 |
保护范围 |
68 |
凤山宫 |
第 八 批 |
清 |
县级 |
古建筑 |
辋川镇梧山村 |
凤山宫位于辋川镇梧山村。宫始建于明代,清道光七年(1827)重修。1979年、1992年和2001年连续整修,保存较好。宫坐东朝西,由山门、拜亭、两厢和大殿组成,建筑面积250平方米。大殿面阔、进深各三间,抬梁式木构架,硬山式屋顶。宫内奉祀妈祖,配祀文英公、武安王和相公爷。山门前尚存始建时石鼓一对,雕工精致。宫外西北角有一六角形古井,建宫时开凿,井沿为圆形,深约15米。井旁有一圆形石壶,外径78、内径55、高35厘米。 |
东至路,西至戏台,南距宫20米,北至路。
|
69 |
何琼玖故居 |
第 八 批 |
清 |
县级 |
古建筑 |
崇武镇海门村 |
何琼玖故居位于崇武镇海门村。何琼玖系清代监生,故居建于道光年间(1821—1850)。坐西朝东,建筑面积180平方米,由门厅、两厢、大厅组成,前有石埕、照墙。大厅面阔五间、进深四间,抬梁式木构架,硬山式屋顶。故居内尚存的清代石雕、木刻,工艺精致。 |
东至照墙,西、南、北至路。
|
号 |
名 称 |
公布 时间 |
年 代 |
保护 级别 |
类 别 |
地 址 |
简 介 |
保护范围 |
70 |
何嗣韩墓 |
第 九 批 |
唐 |
县级 |
古墓葬 |
螺城镇梅山村 |
何嗣韩墓位于螺城镇梅山村石盘自然村梅山水库边。何嗣韩,名德,号衍,嗣韩为其别号,河南光州固始人,何姓入闽始祖。唐总章二年(669),他辅助陈政、陈元光父子定闽开漳,功勋卓著,封安抚节度使,分镇泉州,食采螺阳。卒葬北门外青林山舍利院,谥忠竭,封光禄大夫,辅国将军。墓于近年重修。坐东北向西南,依山势而筑,总落差2.7米,呈“凤”字形,由墓围、封茔、墓碑、墓案和二层墓埕组成,面积103.5平方米,占地面积390平方米。墓前竖一对旗杆石夹板,墓西侧修建一六角亭。 |
东距墓中心10米,西距墓亭5米,南至大路,北至墓中心15米。
|
71 |
正顺王宫 |
第 九 批 |
明、清 |
县级 |
古建筑 |
小岞镇后内村 |
正顺王宫位于小岞镇后内村。宫始建于明嘉靖年间,是为纪念南宋抗元名将、爱国诗人谢枋得的坚贞气节,以振作村民抗倭斗志而建。宫坐东朝西,一进,前有埕,占地面积720平方米。主殿面阔、进深各三间,抬梁式木构架,单檐歇山式屋顶。宫外竖有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的《小岞后里山城》碑记一方,高220厘米、宽80厘米、厚15厘米,记后里村民筑城抗倭事。 |
东至外墙,西至大埕,南、北至巷。
|
号 |
名 称 |
公布 时间 |
年 代 |
保护 级别 |
类 别 |
地 址 |
简 介 |
保护范围 |
72 |
麟凤庙 |
第 九 批 |
清 |
县级 |
古建筑 |
辋川镇峰崎村 |
麟凤庙位于辋川镇峰崎村。庙始建于清咸丰年间(1851-1861),1981年和1995年由旅居新加坡华侨两次捐款重修。坐西朝东,两进三开间,由山门、下厅、回廊、大殿组成,建筑面积160平方米,占地面积348平方米。大殿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山墙石构,抬梁穿斗式混合木构架,硬山式屋顶,燕尾脊。下厅、大殿的脊上饰有精美的龙、凤、狮等剪粘瓷塑。庙内还保留清代的木雕、石雕等构件。 |
东距外墙10米,西、南、北三面至路。
|
73 |
笔架寺 |
第 九 批 |
明、清 |
县级 |
古建筑 |
紫山镇半岭村 |
笔架寺位于紫山镇半岭村笔架山顶。笔架山海拔752.3米,上拔起三峰如鬟髻,形如笔架,又称“三髻山”。寺始建于东晋,明永乐年间(1403—1424)重建,现寺构筑于1980年。坐北朝南,由西而东分别为护寺院、三宝殿、观音殿、仙公阁。 现寺内尚保存一对明永乐年间重建时的花岗岩石圆柱,其中一根镌刻“惠安县知县陈永年鼎□,医学训科官刘本吉募禄”。还有花岗岩石龙柱一对。寺之周边有“灵山古刹”、“岩奇景胜”、“笔架寺”等摩崖石刻,无落款。 |
四周各距寺外墙各100米。
|
号 |
名 称 |
公布 时间 |
年 代 |
保护 级别 |
类 别 |
地 址 |
简 介 |
保护范围 |
74 |
崇武东岳庙 |
第 九 批 |
清 |
县级 |
古建筑 |
崇武镇靖江村 |
东岳庙位于崇武镇靖江村东门内北侧。庙始建于明洪武二十年(1387),是明代春冬两季祭祀的活动场所,主祀泰山神东岳大帝。清初迁界时遭焚毁,康熙四十八年(1709),里人张鸣麟倡导于原址重建。庙坐北朝南,由石埕、山门、中亭、两庑、拜亭、大殿等组成,建筑面积653平方米,占地面积971平方米。大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抬梁穿斗式混合木构架,歇山式屋顶,建筑面积187平方米。中亭重檐歇山顶,大殿前有七级台阶和浮雕丹陛。 |
东、西、北至巷,南至路。
|
75 |
崇武三官宫 |
第 九 批 |
清 |
县级 |
古建筑 |
崇武镇西华村 |
三官宫,又称三元玄宫,位于崇武西华村。该宫始建于明弘治十三年(1500),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被倭寇纵火焚烧,万历十七年(1589)、崇祯九年(1636)两度募款重修。清康熙元年(1662)毁于兵燹,二十六年(1687)民众集资重建。宫坐北朝南,三进五开间,由山门、照墙、前殿、天井、拜亭、大殿、后殿组成,建筑面积700平方米。前殿,硬山顶,三川脊;拜亭,方形,卷棚顶;大殿,重檐歇山顶,燕尾脊;后殿,硬山顶,燕尾脊。 |
东西各距墙2米,南至山门,北至路。
|
号 |
名 称 |
公布 时间 |
年 代 |
保护 级别 |
类 别 |
地 址 |
简 介 |
保护范围 |
76 |
辋川城隍庙旧址 |
第 九 批 |
清、民国 |
县级 |
古建筑 |
辋川镇辋川村 |
城隍庙位于辋川镇辋川村标美顶。庙始建于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明、清、民国间先后多次进行重修。庙坐北朝南,两进三开间,由山门、中亭、两廊和大殿组成,建筑面积200平方米。大殿分正殿和东西侧殿,面阔三间,进深三间,抬梁穿斗式混合木构架,硬山式屋顶。正殿祀城隍,东殿祀严、魏大人,西殿祀杨延平,殿前陪祀文武判官。庙为历代辋川“澳城”防匪抗倭的指挥点,庙后尚存长约25米的辋川城基础一段。 |
东距外墙5米,西距外墙13米,南距前檐11米,北距外墙4米。
|
77 |
靖江戴卓峰思德祠碑记 |
第 九 批 |
明 |
县级 |
石窟寺及石刻 |
崇武镇靖江村 |
戴卓峰思德祠碑刻立于崇武镇靖江村戴卓峰祠内。戴卓峰,名一俊,字惟宅,卓峰为其号。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进士,历官南京刑部主事、员外郎、郎中、温州知府、广东按察司副使、雷州知府。38岁辞官归里,终老不仕。归隐后,戴卓峰对家乡事每多关心,为崇武渔民“岁蠲数百金”,“得免捐馆十载”,并禁止土豪恶棍攫夺商船。百姓感其思德,于万历三十六年(1608)建生祠,立“思德碑”,御使陈玉辉撰记。 |
东至墙外3米,西至大门外8米,南、北至墙。
|
号 |
名 称 |
公布 时间 |
年 代 |
保护 级别 |
类 别 |
地 址 |
简 介 |
保护范围 |
78 |
螺城东岳庙 |
第 九 批 |
清 |
县级 |
古建筑 |
螺城镇北关社区 |
东岳庙位于螺城镇北关社区北门街。庙始建于宋,元末毁于兵,明洪武十八年(1385)重建,现存为清朝年间重修。坐西朝东,由山门、两廊、大殿组成,占地面积约325平方米。大殿面阔、进深各三间,抬梁穿斗式混合木构架,硬山式屋顶,燕尾脊。山门为假四垂屋顶,装饰着三对剪粘龙瓷雕;镜面墙的身堵为红砖拼花龟背堵,裙堵为花岗岩石砌筑。庙内尚存明代柱、门堵及木雕构件,工艺精致,尤以所祀的传为明代所塑的东岳大帝泥塑造像弥足珍贵。 |
东至路,西、南、北三面至外墙。
|
79 |
大中寺 |
第 九 批 |
唐-现代 |
县级 |
古建筑 |
螺城镇梅山村 |
大中寺位于螺城镇梅山村的云峰山上。寺始建于唐大中年间(847-859),宣宗赐额,大书法家柳公权书,应为惠安最早建造的寺庙之一,可惜至清代荒废,匾亦无存。现存寺构为二十世纪90年代村民在荒废的旧墙基础上重建,坐北朝南,硬山式,两进三开间。大门上嵌辉绿岩石“九志仙祖”匾额,祀奉观音、九仙祖。寺周多奇石奇树,前有莲花石,后有观音岩。寺内保存清代辉绿岩石观音雕像一尊。 |
四周各距寺50米。
|
号 |
名 称 |
公布 时间 |
年 代 |
保护 级别 |
类 别 |
地 址 |
简 介 |
保护范围 |
80 |
梅庄庄氏家庙 |
第 九 批 |
明-现代 |
县级 |
古建筑 |
东桥镇梅庄村 |
庄氏家庙位于东桥镇梅庄村前庄自然村。家庙始建于明崇祯时,历代有修葺,1998年耗资70万全面整修。家庙坐北朝南,两进,由门厅、两廊、天井和祀厅组成,占地面积225平方米。祀厅面阔、进深各三间,抬梁穿斗式混合木构架,硬山式屋顶。家庙内尚存明代“庄氏家庙”木匾额一方、辉绿岩柱础一对及石砛一块。 |
东至巷,西至巷,南至路,北至巷。
|
81 |
金山边建筑群 |
第 九 批 |
明、清 |
县级 |
古建筑 |
螺阳镇金山村 |
金山边民居建筑群位于螺阳镇金山村金山边自然村中部靠北。古建筑群始建于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清乾隆、嘉庆年间增建。民居群坐东朝西,自南而北分别有祠堂、一房祖厝、大路头厝、下厝、二房祖厝、“砺轩”学馆,左右有护厝,前有石埕,占地面积2800平方米,山墙“出砖入石”砌筑,抬梁穿斗木梁架结构,硬山式屋顶,燕尾脊。前埕有旗杆石夹板二对,埕内存有水井一口。 |
东至巷,西至埕,南至路,北至巷。
|
号 |
名 称 |
公布 时间 |
年 代 |
保护 级别 |
类 别 |
地 址 |
简 介 |
保护范围 |
82 |
顶郭郑氏家庙旧址 |
第 九 批 |
清 |
县级 |
古建筑 |
涂寨镇涂寨村 |
郑氏家庙位于涂寨镇涂寨村顶郭自然村。家庙始建于明正统年间(1436―1449),原在村之西部,清乾隆间移建今址,清末、民国中两度重修。坐北朝南,两进,三开间,抬梁式木构架,硬山式屋顶,燕尾脊,两端立有一对褐色陶龙吻,建筑面积174平方米。前有石埕,立有旗杆石夹板2对,2008年重建。现大门前尚立有辉绿岩石鼓一对,转角柱顶立辉绿岩小石狮一对,皆为清代雕刻,雕工精致。庙内还悬有“宣朝鸣凤”、“中宪大夫”、“参将”、“明经”、“武魁”、“文魁”等六方木匾,其中,“宣朝鸣凤”、“武魁”为旧时物,余者为仿制品。 |
东至巷,西至路,北至墙,南至路。
|
83 |
潘氏家庙 |
第 九 批 |
清、民国 |
县级 |
古建筑 |
辋川镇辋川村 |
潘氏家庙位于辋川镇辋川村桂林中街。始建于清康熙年间,道光年间迁建,民国三十年(1941)重修,1989年旅台乡亲义捐再度重修。2005年继续完善家庙周边环境整治,增建照墙和门楼。家庙坐北朝南,中轴线自南向北依次为门楼、照墙、上下石埕、门厅、两廊、天井和祀厅。祀厅面阔、进深各三间,抬梁穿斗式混合结构,硬山式屋顶。 |
东至巷,西至巷,南至街道,北至路。
|
号 |
名 称 |
公布 时间 |
年 代 |
保护 级别 |
类 别 |
地 址 |
简 介 |
保护范围 |
84 |
三赵祠堂 |
第 九 批 |
清 |
县级 |
古建筑 |
黄塘镇后西村 |
三赵祠堂位于黄塘镇后西村过宅自然村村南。祠堂始建于明洪武八年(1375),现存建筑为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重修,近年再修。坐北朝南,两进三开间。由土埕、门亭、门厅、天井、两廊和祀厅组成。建筑面积196平方米,占地面积820平方米。祀厅面阔三间,进深三间,抬梁穿斗混合木构架,硬山式屋顶。大门两侧竖旗杆石夹板各两对。 |
东至巷,西、南、北三面至路。
|
85 |
五陈乡苏维埃政府旧址——宣美陈氏大宗祠 |
第 九 批 |
1930年 |
县级 |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
山霞镇宣美村 |
五陈乡苏维埃政府旧址位于山霞镇宣美村的陈氏大宗祠。陈氏大宗祠始建于唐末,祠坐北朝南,两进,由门厅,两廊、天井和祀厅组成。祀厅面阔三间、进深四间,抬梁式木构架,硬山式屋顶,前有石埕。1930年9月16日凌晨,福建红军独立一师二团政委陈琨率战士在大宗祠集结,然后到后洋村庄严誓师和授旗,举行“惠安暴动”,派突击队直捣山柄村,击毙民团总陈鸣周父子,随后宣告成立五陈乡苏维埃政府,建立起泉属地区第一个乡级红色政权。 |
东、西至巷,南、北至路。
|
号 |
名 称 |
公布 时间 |
年 代 |
保护 级别 |
类 别 |
地 址 |
简 介 |
保护范围 |
86 |
庄钦邻墓 |
第 十 批 |
清 |
县级 |
古墓葬 |
黄塘镇虎窟村 |
庄钦邻墓位于黄塘镇虎窟村西北500米处鹤顶山。庄钦邻(1574-1661),字寅卿,号阳初,泉州市区北峰镇普明村人,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二十九年(1601)联第进士,官至吏部尚书。他任江西上饶、浙江衢州推官时,执法严明,平雪冤狱,民勒碑颂德建祠祀之。庄钦邻卒于清顺治十八年(1661),墓坐北朝南,墓为糖水灰混合构筑,墓碑花岗岩石质地,长方形,高157、宽142、厚21厘米。墓后面约30米远处,有5块天然岩石,上面分别刻有“锦”、“帐”、“插”、“芙”、“蓉”楷书字样,落款为“浔江书”。 |
以墓区中心半径50米范围。
|
87 |
东桥吴氏开闽始 祖祠旧址 |
第 十 批 |
唐-现代 |
县级 |
古建筑 |
东桥镇大吴村 |
吴氏开闽始祖祠位于东桥镇大吴村。吴氏开基始祖吴仁禄,唐文宗开成三年(838)进士,官国子博士,迁户部大司徒,于唐末由河南光州固始入闽。祖祠始建于唐天佑年间(905-907),1942年、1990年和2004年都进行重修。坐北朝南,中轴线依次为照墙、石埕、祖祠,东侧辅之戏台和六角形凉亭 “思园亭”一座。主体建筑由门厅、天井、祀厅组成。 |
东、西、北至巷,南至“孝子坊”牌门。
|
号 |
名 称 |
公布 时间 |
年 代 |
保护 级别 |
类 别 |
地 址 |
简 介 |
保护范围 |
88 |
坝内古民居 |
第 十 批 |
明、清 |
县级 |
古建筑 |
涂寨镇山尾村 |
坝内古民居为李氏民居建筑群,位于涂寨镇山尾村坝内自然村。该建筑群始建于清乾隆二十五至二十九年(1760—1764),民国间重修,1997年、2006年又分别重修。坐西朝东,由小宗祠、祖厅、观音妈厅及护厝并排组成,每座之间隔开,皆为两进三开间,抬梁穿斗式混合木构架,硬山式屋顶,燕尾脊。小宗祠原为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岁贡士李逊轩宅。这几座建筑物正面墙体下部为花岗岩石砌,螭虎图案雕刻做地基石;上部为红砖丁字排列砌筑,水车堵白灰粉底,剪粘花鸟、走兽彩瓷,内地板采用红方块砖勾缝铺设,柱础石雕有花卉图案,保留完好。 |
北、西至巷,东与民居交界处、南至路。
|
89 |
张文裕故居 |
第 十 批 |
民国 |
县级 |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
涂寨镇新亭村 |
张文裕故居位于涂寨镇新亭村宫后自然村。张文裕(1910—1992),曾用名张少岳,惠安县涂寨镇新亭村宫后自然村人,是我国宇宙线研究和高能实验物理的创始人之一,为国家核物理研究、原子弹、氢弹、人造卫星的发展立下殊勋。张文裕故居建于民国时期,坐北朝南,为两进三开间建筑,土木砖石混合结构。 |
北、西、东至巷,南至埕。
|
号 |
名 称 |
公布 时间 |
年 代 |
保护 级别 |
类 别 |
地 址 |
简 介 |
保护范围 |
90 |
峰后石获 |
第 十一 批 |
明 |
县级 |
古遗址 |
崇武镇五峰村 |
位于崇武镇五峰村峰后自然村西北方向海滩上。约建于明成化至弘治年间(1465一1505),是明代海洋文化遗址。石获由花岗岩堆砌而成,呈弧形石堤状,总长312米,高0.9-1.9米,宽2-5米。石获最远处离岸400米,石获内海域集水面积约120亩,涨潮时海水没过石获,鱼群随潮水进入沪堤内,退潮时可拦截鱼虾,反映了古代定置捕鱼技术。 |
北至龙潭港,南至毛蟹广,西至西湖缸,东至金峰路。
|
91 |
李恺墓 |
第 十一 批 |
明 |
县级 |
古墓葬 |
涂寨镇岩峰村 |
李恺墓位于涂寨镇岩峰村西新自然村。李恺,字克谐,号抑斋,惠安螺城人。明嘉靖十一年(1532)进士,历任广东番禺县令、吏部稽勋司主事、兵部车驾司郎中、湖广按察司副使,政绩斐然。嘉靖三十七年(1558),他集众抵卸倭寇,保全惠安县城,受朝廷旌表。卒后,祀乡贤祠。墓坐西北朝东南,早年被盗,2009年修缮。墓呈“风”字形,花岗岩砌筑,依次由墓围、墓碑、墓案、墓埕及石像生组发,墓莹占地约200平方米。墓前石马、石虎为明代原构件。 |
以墓为中心,东、西、北各外延10米至山坡,南至村路。
|
号 |
名 称 |
公布 时间 |
年 代 |
保护 级别 |
类 别 |
地 址 |
简 介 |
保护范围 |
92 |
黄松轩墓 |
第 十一 批 |
明 |
县级 |
古墓葬 |
山霞镇田边村 |
位于山霞镇田边村娱蚣山。黄松轩,生卒年不详,山霞镇田边村人,明代贡生,礼部尚书黄存中长子。墓依山麓而筑,坐东向西。墓丘平面呈“风”字形,有墓室两圹,封堆上用整块花岗岩石雕成龟形,基碑圆首,上刻:“明松轩黄先生藏”,墓前有石狮子和莲花柱各一对。 |
由墓中心向四周各外延10米。
|
93 |
郑琛墓 |
第 十一 批 |
明 |
县级 |
古墓葬 |
紫山镇顶赤涂村 |
位于紫山镇顶赤涂村。郑琛(1475-1556),字必献,号慎庵,紫山镇仕尾村人。明嘉靖贡生,官浙江宣嵊县训导、广东三水教谕。乞休归家后,终日点勘书史,嘉靖三十五年(1556)卒。墓坐西向东,呈“风”字形,墓体由花岗岩筑砌,墓圹共三室,墓室砖拱砌,外封糖水灰,两边立狮子石望柱。 |
西至顶赤涂村委会绿地;东、南、北由墓中心各外延10米。
|
94 |
李文会府宅旧址 |
第 十一 批 |
宋-现代 |
县级 |
古建筑 |
小岞镇后内村 |
位于小岞镇后内村。始建于宋绍兴年间(1131-1162),坐东北朝西南,两进三开间带护厝,砖石木结构。硬山式燕尾翘脊,双披向屋檐。府宅东侧现存千年古井一口。李文会,小岞后内村人,宋建炎二年进士,绍兴十四年(1144)官拜端明殿大学士。 |
东、西至巷,南侧至埕沿,北至民宅外墙。
|
号 |
名 称 |
公布 时间 |
年 代 |
保护 级别 |
类 别 |
地 址 |
简 介 |
保护范围 |
95 |
侯卿方伯第 |
第 十一 批 |
明 |
县级 |
古建筑 |
辋川镇更新村 |
位于辋川镇更新村后坑自然村。方伯第由新衙和旧衙组成,占地面积2000余平方米,建造者为明代贵州布政使司左参政陈睿,旧衙建于弘治十四年(1501),一进三开间,面积60平方米。弘治十八年(1505)在旧衙旁边扩建新衙,三进五开间,面积650平方米。整体建筑砖石木结构,硬山式燕尾翘脊,保留有明代额枋、斗拱、雀替、吊筒等构件,雕工精致。方伯第明代设“龙盘社学”,清代设“良盘社学”,民国设“眉山小学”,解放后创办更新学校,培养出无数学子。 |
北至巷,南至惠诚路,西南至藩宪第外墙,西北至篮球场边沿,东至方伯第外墙。
|
96 |
仕尾郑氏家庙 |
第 十一 批 |
明-现代 |
县级 |
古建筑 |
紫山镇顶赤涂村 |
位于紫山镇顶赤涂村仕尾自然村。始建于明天启年间(1621-1627),后废,清末民初重建。家庙坐北朝南,两进三开间,硬山式屋顶,燕尾脊,建筑面积215平方米。门前石埕面积100平方米,四周砌以围墙。家庙保存三方石刻:唐代“唐鸿胪卿留公神道”碑一方、南宋开元寺尊胜院僧嗣昭捐资建造榕台及修建桥路功德碑一方、明嘉靖进士郑一信故居“景莲楼”门匾一方。 |
东、西、北至路,南由石埕围墙向外延伸2米。
|
号 |
名 称 |
公布 时间 |
年 代 |
保护 级别 |
类 别 |
地 址 |
简 介 |
保护范围 |
97 |
北典许氏民居 |
第 十一 批 |
清 |
县级 |
古建筑 |
东岭镇许山头村 |
位于东岭镇许山头村北典自然村。由许献琛建于清嘉庆年间(1796-1820)。坐东南朝西北,三列三进五开间带双护厝,由大馆、中厝、库房、南北护厝、回向组成,建筑面积3800余平方米。建筑内石雕、木雕精美,雀替、托座等雕有文房八宝、人物花鸟等图案,立体生动。许献琛(1765-1832),字珍享,号宾仪,世称许百万,为人乐善好施。清道光年间,曾捐资助建文峰书院,诰封奉直大夫。 |
东南、西南方向由后檐墙各向外延伸2米,西北方向至巷,东北方向至民宅外墙。
|
98 |
“八叶衍祥”坊 |
第 十一 批 |
清 |
县级 |
古建筑 |
黄塘镇松溪村 |
牌坊位于黄塘镇松溪村东湖自然村。牌坊建于清嘉庆十七年(1812),是官府为旌表当地百岁老人王梦善而立。坐东南朝西北,花岗岩石构,单间、两柱,通高3米,面宽4.1米。牌坊两柱两面各有一对内容相同的阴刻楹联:上款“寿过百龄前后八叶相见”,下款“恩荣五代祖孙累世延祥”。坊额中间阴刻:“八叶衍祥”,边缘刻有浮雕龙头图案,正面中间刻圆珠,背面中间刻植物花草图案。该牌坊体现中华民族敬老尊贤的传统美德。 |
牌坊外四至延伸7.5米。
|
号 |
名 称 |
公布 时间 |
年 代 |
保护 级别 |
类 别 |
地 址 |
简 介 |
保护范围 |
99 |
报德祠石刻 |
第 十一 批 |
明 |
县级 |
石窟寺及石刻 |
螺城镇西北社区 |
石刻存于科山报德祠,位于螺城镇西北社区科山上。明万历三十九年(l611),惠安士绅为报答御史刘望海为惠安百姓蠲免租赋之功,集资为其塑生像、建生祠,并立碑颂其德。报德祠石刻包括:报德门匾一方、刘望海石生像一尊、颂德碑两方、石狮一对,均为明代遗存。刘望海石像穿戴官服官帽,端坐捧笏,是刘望海生前原型。祠内保存两方碑刻,颂扬刘望海功绩,碑文分别为明代进士何乔远和惠安举人康士晋所撰。大门门额处有“报德”门匾一方,门外有明代石狮一对,线条苍劲古朴,代表明代南派石雕技艺。 |
南、西、北方向至报德祠围墙,东至报德祠石埕埕沿。
|
100 |
萱晖别墅 |
第 十一 批 |
现代 |
县级 |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
辋川镇峰崎村 |
位于辋川镇峰崎村埔崎自然村。由南洋归国华桥何吉水出资筹建,1951年动工,1954年建成。建筑坐北朝南,两进五开间带东护厝。主厝由前厅、天井、中厅、后轩组成,砖石木结构,硬山顶,燕尾脊。主厝内部雕饰精美,用料上乘,大门两侧嵌刻人物、花鸟、文字题材的石雕和砖雕。东护厝分前后两部分,后部有两层,二层铺设木质地板,平台外搭建骑楼式外廊。 |
南至民宅外墙,东、西、北至巷。
|
号 |
名 称 |
公布 时间 |
年 代 |
保护 级别 |
类 别 |
地 址 |
简 介 |
保护范围 |
101 |
醒民学堂旧址 |
第 十一 批 |
元-现代 |
县级 |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
辋川镇五柳村 |
位于辋川镇五柳村醒民小学校园内。始建于元,原为柳氏祠堂,后改为私塾、西山学堂。两进三开间,由凹斗门、下厅、天井、正厅组成,硬山式屋顶,抬梁式结构,总面积236平方米,2016年重修。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7-1937),中共惠安县委领导人蓝飞鹤在此教书,为唤醒民众,将“西山学堂”改名为“醒民学堂”。 |
西至操场围墙,南由石埕向外延伸2.5米,东、北方向由墙体向外延伸2.5米。
|
102 |
惠安暴动筹备会旧址 ——胡文炳故居 |
第 十一 批 |
民国 - 现代 |
县级 |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
东岭镇湖埭头村 |
惠安暴动筹备会旧址即湖埭头村苏维埃政府主席胡文炳故居,位于湖埭头苏维埃政府纪念馆内。始建于1916年,坐东朝西,一进三开间,砖石木结构,硬山式屋顶,夯土内墙,外墙用石头交错堆叠而成,占地面积40平方米。 |
东、西、北至民宅外墙,南至湖埭头苏维埃政府纪念馆围墙。
|
103 |
惠安革命烈士纪念碑 |
第 十一 批 |
2000年 |
县级 |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
螺城镇西北社区 |
建于2000年,以纪念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事业的胜利而光荣牺牲的革命先烈。惠安革命烈士纪念碑为花岗岩石构筑,碑顶由五角星和枪头组成,碑身筑成飘扬的旗帜造型,碑座由方石块砌成长城模型,寓示“火种不灭,红旗不倒”的革命理念。纪念碑广场分三层坪台逐级递进。 |
自文物本体边界各向外延伸10米。
|
号 |
名 称 |
公布 时间 |
年 代 |
保护 级别 |
类 别 |
地 址 |
简 介 |
保护范围 |
104 |
惠安公学支部旧址 |
2012年 |
1926年 |
一般 |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
螺城镇东南社区 |
惠安公学支部旧址位于螺城镇东关社区东街围头池的迎津小区中,右侧为县文化中心,周边均为店面。惠安公学支部于1926年12月中旬成立,为中共惠安支部,又称“惠安公学支部”,隶属中共厦门总干事会,系中国共产党在泉州地区建立的第一个基层党组织。1927年1月,扩建为中共惠安县临委。惠安公学后易名为“螺峰小学”,解放后改名“八二三小学”,1998年旧城环境改造时被拆除,异地重建。 |
以碑为中心四周外延3米。 |
105 |
螺城三世冏卿第旧址 |
2012年 |
明 |
一般 |
古建筑 |
螺城镇西北社区 |
三世冏卿第位于螺城镇中山北路西北社区君临世纪小区,北侧水泥路,南侧李恺、李慎乡贤祠,西侧为惠安县医院、锦绣花园小区,周边均有民居商住楼。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辽东宛马寺卿李慎辞官归梓后建成,因其祖父李普、父李经以李慎之贵均赠苑马寺卿,故称“三世冏卿第”,俗称“北门李厝”。府第原位于螺城镇中山北路团结巷,历经400多年风雨沧桑,遭严重破坏,1994年至1996年,李慎后裔集资维修。2006年,所在区域进行改造,迁移建今址。府第坐西朝东,两进三开间,硬山式屋顶,由围墙、石埕、宅居、护厝组成。墙壁用芦杆和泥白灰砌筑,外墙出砖入石,为典型明代建筑风格。 |
东至围墙,西至路内沿,南至李恺、李慎乡贤祠外墙,北至围墙。 |
号 |
名 称 |
公布 时间 |
年 代 |
保护 级别 |
类 别 |
地 址 |
简 介 |
保护范围 |
106 |
螺城陈氏益隆民居 |
2012年 |
清 |
一般 |
古建筑 |
螺城镇西北社区 |
陈氏“益隆”民居位于科山公园东南侧,前有石埕,东为路,约200米为科山寺。“益隆”为本支系陈氏祖先开设的典当行店号,1998年因县城改造需要,主体建筑移至今址。民居坐西向东,原为两进,五开间双护厝建筑,由石埕、门厅、榉头、天井、大厅和东西护厝组成。移建后已无东西护厝,现面阔18.4米、进深29.1米,占地面积约545平方米,抬梁式木构架,硬山式屋顶,燕尾脊。 |
四至地坪坎线。 |
107 |
惠安县正堂许示禁碑 |
2012年 |
清 |
一般 |
石窟寺及石刻 |
螺城镇东南社区 |
惠安县正堂许示禁碑在螺城东南社区东南街圣堂巷林咸(明嘉靖三十五年任惠安县令)祠内。此碑清宣统元年(1909)立,嵌于林咸祠内壁中。碑为花岗岩石质,长方形,高168、宽59厘米。碑额阴刻隶书,字径6厘米。正文阴刻楷书,字径3厘米,内容为时任惠安县正堂(知县代称)林咸发出禁令,禁止当时僧道私设陋规,把持民间庆吊吉凶及设醮宣经等事。 |
圣堂古庙建筑本体。 |
号 |
名 称 |
公布 时间 |
年 代 |
保护 级别 |
类 别 |
地 址 |
简 介 |
保护范围 |
108 |
螺城平山寺旧址 |
2012年 |
明、清 |
一般 |
古建筑 |
螺城镇西北社区 |
平山寺位于螺城北郊2公里处的东平山小坪顶。该寺原名“乾峰寺”,始建于五代后梁贞明二年(916),明末重修时改为今名。现存建筑为二十世纪80年代重建。寺坐东北向西南,由前而后依次为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殿以及钟鼓楼、尊客堂、伽蓝殿、祖师厅,监斋殿、香积堂、报恩堂及两厢组成。寺通面阔42.40米,通进深58.20米,建筑面积2465平方米;寺前还有莲花池、石塔塔碑、门埕,新寺的规模约为旧寺的四倍,而且规制完备,气势恢宏,居目前全县所有寺庙之冠。 |
东至围墙,西、南、北至外墙。 |
109 |
留山天后宫 |
2012年 |
清 |
一般 |
古建筑 |
螺城镇东关社区 |
天后宫位于螺城镇东关社区留山顶巷。宫始建于明代,现存建筑为二十世纪四十年代重建,坐北朝南,由凹斗门、门厅、天井、中祀厅、厢房组成,抬梁穿斗式混合木构架,硬山式屋顶,建筑面积180平方米。宫内供奉 “天上圣母”与“临水夫人”。现尚存“琼田铺”、“留山宫”、“琼田故地”木匾以及砖雕、石柱、石刻等实物。 |
东、西至巷外侧,北至建筑墙体,南3米。 |
号 |
名 称 |
公布 时间 |
年 代 |
保护 级别 |
类 别 |
地 址 |
简 介 |
保护范围 |
110 |
螺城城隍庙旧址 |
2012年 |
明 |
一般 |
古建筑 |
螺城镇西北社区 |
城隍庙位于螺城镇西北社区中山街,四周皆为商住楼房,南约100米为中山北路,西约100米为惠安孔庙和县政府。庙始建于北宋天圣年间(1023—1032)。据清嘉庆《惠安县志》载:“城隍庙在儒学左,宋天圣中,知县李畋母贤而知书,且稽相宅之说,谓邑白虎山高不利于人,故建庙于此,以壮青龙之势,题曰‘城隍’。明洪武二年(1369)封监察司民城隍显佑伯,六年(1313),正山川岳渎封号,改题曰:惠安县城隍之神庙。”明宣德六年(1431),知县高显、主簿闭祯重建此庙,后废。现存为2004年重建,坐西朝东偏南30度,两进三开间,抬梁穿斗式混合木构架,歇山式屋顶,建筑面积160平方米。 |
东至围墙,西至楼外墙,南至建筑墙外10米,北至楼外墙。 |
号 |
名 称 |
公布 时间 |
年 代 |
保护 级别 |
类 别 |
地 址 |
简 介 |
保护范围 |
111 |
溪西陈金城墓 |
2012年 |
清 |
一般 |
古墓葬 |
螺阳镇溪西村 |
陈金城墓位于螺阳镇溪西村诗口自然村。陈金城(1802-1852年),字殿臣,号念庭,清道光二年(1822年)举人,曾任连城县学训导、古田县教谕、刑部云南司主事,著有《怡怡堂文集》四卷,是鸦片战争时期一位爱国士大夫。墓近年重修,系陈金城与其妻孙氏、黄氏、王氏合葬墓,坐北朝南,呈“风”字形,由墓围、墓丘、墓碑、墓埕等组成。墓碑长方形,晕首,阴刻“乡进士刑部主事念庭陈公荣”,两旁各夹一顶端呈“~”形的辉绿岩石,下端浮雕飞禽走兽。有墓坪两级,上级深5.5米,宽5.2米,上置石狮一对,下级进深10米,宽15米。 |
以墓碑为中心,东南向外延伸20米,西南向外延伸15米,东北向外延伸15米,西北向外延伸15米。 |
112 |
水枧字纸亭 |
2012年 |
明 |
一般 |
石窟寺及石刻 |
螺阳镇锦水村 |
字纸亭位于螺阳镇锦水村水枧自然村,右侧有锦水宫。字纸亭建于明代,塔式,通高3.17米,底座边长1.71米。花岗岩石砌筑,三层,六角形,两层均施以六角翘檐,亭上雕龙,顶端轻视刻作鲤鱼嘴,上有阴刻“禹门”二字,意为鲤鱼化龙,青云直上,仕途顺利。下层为炉,炉口0.2米×0.29米,两边刻有对联:文章大化成,简册归炉炼;横额:过化成神。底座为方形,上置一方形石板以托亭身。字径5厘米×4厘米。字纸亭为明代之物,较为罕见,而且保存完好。 |
四至周边建筑外墙。 |
号 |
名 称 |
公布 时间 |
年 代 |
保护 级别 |
类 别 |
地 址 |
简 介 |
保护范围 |
113 |
锦水林氏家庙 |
2012年 |
清 |
一般 |
古建筑 |
螺阳镇锦水村 |
林氏家庙位于螺阳镇锦水村水枧自然村,四周皆为民居。该家庙始建于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历代均有修缮,1985年重修。墙体更换为条石,木构更新。现建筑坐西北向东南,为二进三开间硬山式建筑,穿斗抬梁混合木构架。面阔10.3米,进深17.8米,建筑面积183.34平方米,前埕深8.6米。左右镜面墙堵花窗雕刻精美,对看堵开两小拱门,大门眉上书“林氏家庙”。入内天井带双榉头,大厅中为神主牌,厅中有一对辉绿岩石狮分立于柱角两边,刻工生动活泼。 |
东至巷,西至墙外3米,南至民宅外墙,北至墙外3米。 |
114 |
锦里延寿亭 |
2012年 |
清 |
一般 |
古建筑 |
螺阳镇锦里村 |
延寿亭位于螺阳镇锦里村的田地中,东侧是林辋溪。建于清代,应为延寿桥的附属建筑。据清嘉庆《惠安县志》记载:延寿桥始建于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重修。该亭有可能在康熙五十六年重修延寿桥时建造。延寿亭坐北朝南,单间,南北走向。有两排石板当坐凳,应为过路行人歇息的凉亭。门为券顶式,石柱4根,抬梁式木构架,墙体为花岗岩块石、乱石砌成,卷棚式屋顶,现屋顶部分破损。南北墙面门顶上以石条板镶嵌,楷书阴刻 “延寿亭”三字,字清晰,保存完好。 |
四至墙外5米。 |
号 |
名 称 |
公布 时间 |
年 代 |
保护 级别 |
类 别 |
地 址 |
简 介 |
保护范围 |
115 |
港边赵王府 |
2012年 |
清 |
一般 |
古建筑 |
螺阳镇上坂村 |
赵王爷宫位于螺阳镇上坂村港边自然村,四周皆为民居,左为水泥公路、篮球运动场。赵王爷宫,俗称“赵王府”,始建于清代,1993年重建,部分石柱和石砛为清代构件。坐西北向东南,为二进三开间硬山式建筑。面阔6.73米、进深13.73米,建筑面积92.4平方米,前埕深17.42米。大厅主祀三国名将赵子龙,配祀观音、蔡襄、保生大帝,左右墙上有三国故事、二十四孝彩色壁画。 |
东南至围墙,西南至巷,东北至路内沿,西北至墙外2米。 |
116 |
港边溪坝 |
2012年 |
20世纪60年代 |
一般 |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
螺阳镇上坂村 |
港边溪坝位于螺阳镇上坂村港边自然村,溪流两边多为水稻田。港边溪坝所在是林辋溪的上游段,流向为西南向东北。坝20世纪60年代修建,1991年重修,由花岗岩条石砌筑,溢洪孔可拦截。坝宽27.56米,共6级,其中前五级长约11.6米,第6级宽约12-13米,首级与第六级落差2米。灌溉面积数百亩,受益村庄为上坂的东乡自然村,梧宅村及锦丰村部分土地。 |
东南向外延伸至路外沿,西南向外延伸20米,东北向外延伸20米,西北向外延伸至路外沿。 |
号 |
名 称 |
公布 时间 |
年 代 |
保护 级别 |
类 别 |
地 址 |
简 介 |
保护范围 |
117 |
钱塘典当行建筑群 |
2012年 |
清 |
一般 |
古建筑 |
螺阳镇钱塘村 |
钱塘典当行建筑群位于螺阳镇钱塘村,南侧有石埕。典当行为庄九冇建造,1830年始建,1860年完工。经营典当和粮油生意。主体为两座并排的三进五开间建筑,中间隔防火巷。左有文武馆、护厝、花圃及一座二层楼建筑,右边是其五子各建的附属建筑。主体建筑坐北向南,面阔32.44米、进深36.36米,埕深9.27米。系砖石混砌,抬梁穿斗式木构架,硬山式屋顶,燕尾脊,有精美木雕。大门为凹寿式,相对堵石雕精美,水车堵已毁。该建筑群前面有石埕、水井和草坪,共有3500平方米。 |
东南至巷,西北至巷,西南延伸9米至照墙,东北至巷。 |
118 |
上坂鼓峰寺 |
2012年 |
清 |
一般 |
古建筑 |
螺阳镇上坂村 |
鼓峰寺位于螺阳镇上坂村。寺始建于明,历代均有重修。寺坐西北向东南,由山门、圆通宝殿和大雄宝殿组成,三进三开间,抬梁穿斗式混合木构架,硬山式屋顶,燕尾脊。山门上嵌有花岗岩石“佛光普照”匾额,对看堵、看埕堵有石透窗,雕刻精美,看埕堵窗花雕刻尤为精细。圆通宝殿奉祀观音;大雄宝殿奉祀三宝佛、地藏王菩萨。佛龛前有一铁香炉,一对辉绿岩石狮分列于两边。寺东侧建有僧舍,西侧建有报恩堂及第五代住持的石构墓塔。前埕宽敞,两边建有六角形亭。 |
东向外延伸5米,西向外延伸5米,南向外延伸10米,北向外延伸5米。 |
号 |
名 称 |
公布 时间 |
年 代 |
保护 级别 |
类 别 |
地 址 |
简 介 |
保护范围 |
119 |
东间水井 |
2012年 |
明 |
一般 |
古建筑 |
螺阳镇五音村 |
东间古井位于螺阳镇五音村东间自然村,四周均为民居,西边约10米处有五音石塔,附近有村路。该水井凿于明代,用花岗岩石筑成,圆形,井盘外径1.42米,内径1.06米,高0.58米,井壁由角石砌筑而成。井旁还有一花岗岩石壶,呈圆形,外径1.1米,内径0.86米,高0.45米,边有出水孔,为明代器物。 |
东至民宅外墙,西至路外沿,南至井外5米,北至路外沿。 |
120 |
村下王氏宗祠 |
2012年 |
清 |
一般 |
古建筑 |
螺阳镇村下村 |
王氏宗祠位于螺阳镇村下村,四周均为民居,附近有村道。宗祠始建于清中叶,坐北向南,为两进三开间、双榉头带天井、硬山式屋顶,穿斗抬梁式混合木构架。面阔10.5米、进深29米,建筑面积305平方米,砖砌墙体。大门斗有联:怀若竹虚临曲水,气同兰静沐春风,眉批:槐树叶紫。上匾:开闽世泽。祀厅为敞开式,红砖铺地,中作神主龛,上匾:七叶衍祥。下挂王潮、王审邽、王审知绣像。大门前有埕,立旗杆夹,厅前作墀,二落部分内墙坍塌,屋顶系1986年重修。 |
东至墙外1米,西至民宅墙,南至墙外15米,北至民宅墙。 |
号 |
名 称 |
公布 时间 |
年 代 |
保护 级别 |
类 别 |
地 址 |
简 介 |
保护范围 |
121 |
金山边妈祖宫 |
2012年 |
明、清 |
一般 |
古建筑 |
螺阳镇金山村 |
妈祖宫位于螺阳镇金山村金山边自然村,东为田园,南有村道。宫始建于明代,历代均有修缮,坐北朝南,两进三开间,穿斗抬梁式木构架,硬山式屋顶,燕尾脊,建筑面积150平方米。墙体为砖石混砌,大门两侧的相看堵、对埕堵的砖雕、拼花十分精美。宫内现保存明代部分柱础和其它构件,宫内敬奉海神妈祖,配祀观音、包大人、关帝爷。 |
东、西、南各向外延伸2米,北至巷。 |
122 |
顶乡王氏祖祠旧址 |
2012年 |
清 |
一般 |
古建筑 |
螺阳镇钱塘村 |
王氏祖祠位于螺阳镇钱塘村顶乡自然村,左右及后面皆有民居,前为村道及空地,有部分园地,种植蔬菜。该祖祠始建于清代,2009年重建,坐东北向西南,为两进三开间,硬山式屋顶,墙体为砖、石构筑。面阔14.7米、进深16.2米,前石埕深7.11米,建筑面积238.14平方米。前落看埕堵和对看堵有精美的辉绿岩石浮雕,入内天井带榉头,大厅中祀神主牌,厅两边墙壁有二十四孝壁画。 |
东至巷,西至围墙,南至墙外5米,北至巷。 |
号 |
名 称 |
公布 时间 |
年 代 |
保护 级别 |
类 别 |
地 址 |
简 介 |
保护范围 |
123 |
钱塘庄集仁民居 |
2012年 |
中华 民国 |
一般 |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
螺阳镇钱塘村 |
庄集仁旧居位于螺阳镇钱塘村顶乡自然村,四周为民居和园地,近村道。该旧居建于民国期间,坐北朝南,为两进五开间,硬山式燕尾脊建筑,穿斗抬梁式混合木构架,面宽19.25米、进深16.08米,埕深13.48米。东建有护厝,原西建有八卦楼,现已倒塌。看埕堵和相看堵的石雕、砖雕精美。 |
东至巷,西至围墙,南至埕,北至民宅外墙。 |
124 |
港边洪氏宗祠旧址 |
2012年 |
清 |
一般 |
古建筑 |
螺阳镇上坂村 |
洪氏宗祠位于螺阳镇上坂村港边自然村,四周皆为民居,近村道。宗祠始建于明代,历代均加修缮,现存为2006年重建。宗祠坐东朝西,为两进五开间硬山式建筑。面阔14.9米,进深19.2米,埕深12.6米。正面墙体上砌砖下砌石,地栿雕刻精细,水车堵有山水、花木泥塑。顶落大厅中祀洪氏祖先神主牌。 |
东至照墙,西至巷,南至巷,北至墙外2米。 |
号 |
名 称 |
公布 时间 |
年 代 |
保护 级别 |
类 别 |
地 址 |
简 介 |
保护范围 |
125 |
锦水林连和民居 |
2012年 |
中华 民国 - 1956年 |
一般 |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
螺阳镇锦水村 |
林连和民居位于螺阳镇锦水村水枧自然村。林连和与其兄弟林连发、林桂枝为缅甸仰光华侨,于1946年-1954年在家乡旧厝边建该楼。楼坐西南向东北,共三层,一至二层为石构,三层为砖筑,为二进三开间硬山式与骑楼式相结合的建筑,内有天井、双榉头,前有砖埕及围墙。匾额“锦山秀水”,大门上有左右两边面墙雕刻花瓶及福、禄等图案。 |
东至巷,西至林氏旧宅墙,南至埕,北至巷内沿。 |
126 |
锦水林秀芬民居 |
2012年 |
1945年 - 1954年 |
一般 |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
螺阳镇锦水村 |
林秀芬八卦楼位于螺阳镇锦水村水枧自然村。楼坐东向西,为二层石砌小洋楼,正面两个墙体呈四角形,故称“八卦楼”。正面墙体有福禄寿等图案及一对长方形竹节石透窗,雕工细腻。一楼大门为凹寿式,门额石匾:“西河,一九五四年冬,林翰图书”。二楼牌楼有精美的雕塑,横额“林秀芬”,正中嵌有圆形闹钟。上塑双狮抢球,生动活泼。上下大门两边有对联,分别为“秀丽虎溪朝门第,芬芳芹岭拱楼立”;“秀丽山川登楼玩景,芬芳兰桂入室闻香”。宅内为二进三开间双榉头带天井,有后轩。二楼为骑楼式门廊,入内为大厅,格间与一楼相同。厝面宽14.18米,深19.1米,埕深6.89米。由石栏围护,前部有一井。 |
东至埕,西至民宅围墙,南至合壁,北至民宅外墙。 |
号 |
名 称 |
公布 时间 |
年 代 |
保护 级别 |
类 别 |
地 址 |
简 介 |
保护范围 |
127 |
前康梅花井 |
2012年 |
清 |
一般 |
古建筑 |
螺阳镇锦丰村 |
梅花井位于螺阳镇锦丰村前康自然村。梅花井也称七孔井,井盘和井壁均为花岗岩石砌筑。井圈呈圆筒形,凿有七个圆孔,井孔直径0.48米,现其中两孔用水泥填塞。外井台长5.30米,宽3.76米。铺石板条,内井台原为石板,现用水泥覆盖,略高出外井台,井边有一石壶,花岗岩石质地,外径0.92米,内径0.66米,下有排水小孔,井占地面积25平方米。 |
四至周边建筑外墙。 |
128 |
石埕林氏宗祠 |
2012年 |
清 |
一般 |
古建筑 |
螺阳镇锦丰村 |
林氏宗祠位于螺阳镇锦丰村前康自然村。宗祠始建于清代,2005年重修,坐西南向东北,为两进五开间硬山式建筑,面阔17.1米,进深18.8米,建筑面积321.5平方米。埕深9.22米,墙体上为砖砌,下为石砌。大门为凹寿式,门眉上悬挂“石埕林氏宗祠”木匾,两侧对开小拱门。大厅前、宗祠两边角间和大厅左右边角间皆建有天井,喻“五梅花天井”。大厅为三开间、三进深,带后轩,中为神龛,奉祀商代“比干”及林氏祖先神主牌。 |
东、西、北至巷,南至围墙。 |
号 |
名 称 |
公布 时间 |
年 代 |
保护 级别 |
类 别 |
地 址 |
简 介 |
保护范围 |
129 |
沈厝黄氏建筑群 |
2012年 |
明、清 |
一般 |
古建筑 |
螺阳镇东风村 |
沈厝黄氏建筑群位于螺阳镇东风村沈厝自然村,前为村道,其余均为民居。黄氏建筑群包括黄氏祠堂、文辉古厝、东厝、大厝、乌门,分别于明嘉靖年间(1538-1565)由惠州府和平训导、户部主事黄森主持建造,坐东朝西,五座建筑结构一致,呈“一”字整齐排列,为三进五开间,硬山式屋顶,燕尾脊,出砖入石山墙。建筑面积约1000平方米,建筑群前有埕,埕前立有旗杆石夹板3副、石马槽1个、圆石壶3个,埕外侧还有2穴大潭和2口水井。沈厝黄氏在历史上有过“一门三进士、二代同中举”“四五世连登甲榜,十三传不作白丁”的荣耀。 |
四至墙外10米。 |
130 |
东乡辜氏宗祠 |
2012年 |
清 |
一般 |
古建筑 |
螺阳镇上坂村 |
辜氏宗祠位于螺阳镇上坂村东乡自然村。该宗祠始建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1998年重修。为二进五开间,硬山式屋顶,坐北向南,面阔14.4米、进深17米。前石埕深5.7米,埕左侧有一戏台。大门上有“辜氏宗祠”石匾额,对联“承先圣荣宗显祖,启后贤丕振家声。”墙体为砖石结构,镜面墙有方形竹节窗4个,水车堵有花卉、走兽堆塑。厅中奉祀辜氏祖先牌位,宗祠内留有清代石柱础、石砛等旧构件。 |
东至路内沿,西至墙外2米,南至围墙,北至墙外2米。 |
号 |
名 称 |
公布 时间 |
年 代 |
保护 级别 |
类 别 |
地 址 |
简 介 |
保护范围 |
131 |
下茂郑一信墓 |
2012年 |
明 |
一般 |
古墓葬 |
黄塘镇下茂村 |
郑一信墓位于黄塘镇下茂村,大坝内自然村的上帝公山东北麓(今聚龙小镇内)。郑一信(1528-1590),字君允,号石岩,郑琛之孙,今紫山镇仕尾村人。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进士,历官南京刑部郎中、浙江金华知府、贵州石阡知府、四川按察司副使、广西按察司副使,勤政爱民,政绩卓著。墓依山而筑,坐西南向东北,呈“凤”字形。花岗岩石构筑,占地近三亩,规模较大。墓室糖水灰构筑,为五圹,宽5.4米、高1.45米、长2.95米。墓碑为花岗岩石质,长方形,无字,高2.14米、宽1.26米。前置花岗岩石墓桌,两侧立有花岗岩石金钢墙和金刚柱。 |
墓四周各向外延伸5米。 |
132 |
接待曾贞岱墓 |
2012年 |
清 |
一般 |
古墓葬 |
黄塘镇接待村 |
曾贞岱墓位于黄塘镇接待村峰帽自然村,前方为县道308线。曾贞岱,生于清康熙丑年十月初三,乾隆元年举人,任浙江宁波提标、后营中军府,因其孙曾钰之贵,赠文林郎,晋赠奉政大夫、知湖南郴州。《七代诗集》始出自其手,迄今已七代,连续诗集共740篇。墓系曾贞岱与其配何氏合葬,坐东北向西南,由墓围、墓丘、墓碑、墓桌、墓坪组成,墓碑阴刻“皇清 云山 诰授武德郎曾公暨 诰封宜人端慈何氏 封茔”,占地面积约90平方米。 |
墓四周各向外延伸10米。 |
号 |
名 称 |
公布 时间 |
年 代 |
保护 级别 |
类 别 |
地 址 |
简 介 |
保护范围 |
133 |
接待曾钰墓 |
2012年 |
清 |
一般 |
古墓葬 |
黄塘镇接待村 |
曾钰墓位于黄塘镇接待村许田自然村施世纶墓西侧,前为村道。曾钰(1765-1829),讳衍钰,字砺臣,号石友,为清嘉庆庚申科举人,历任湖南宁远、平江、黔阳、宜章、桂东、祁阳、邵阳、桂阳等县知县,后升湖南郴州直隶州知州,诰授奉政大夫,加一级,著有《听雨楼诗集》。墓为曾钰与其妻黄氏合葬,近年重修。坐北朝南,呈“凤”字形,墓结构依次为墓围、“龟形”封堆、墓碑、墓案及双层墓坪。墓碑刻“皇清 龙山 郴州知州考石友曾公 獭水 诰封宜人妣慈惠黄氏 封茔”。 |
东至墓埕5米,西至围墙,南至路,北至墓后10米。 |
134 |
后店副狗山遗址 |
2012年 |
新石器时代 |
一般 |
古遗址 |
黄塘镇后店村 |
副狗山遗址位于黄塘镇后店村与苏塘村交界。遗址南侧为连续的低山丘陵,东近黄塘溪,福厦高速公路纵向贯穿遗址所在山体的东半部。遗址为不规则长条形,长约200米、宽约100米,总面积约20000平方米,相对高度35-40米。遗物分布范围约300平方米,见于高速公路西侧中北部山顶,未发现文化层堆积。2005年福建晋江流域考古调查时从地表调查过程分析,此遗址存在文化层堆积的可能性较大。当时采集到陶片114块,分夹砂陶、泥质陶和硬陶。夹砂陶分粗沙陶和细砂陶,属新石器一青铜时代遗址。 |
副狗山中部坡顶。 |
号 |
名 称 |
公布 时间 |
年 代 |
保护 级别 |
类 别 |
地 址 |
简 介 |
保护范围 |
135 |
后郭后亭山遗址 |
2012年 |
商 |
一般 |
古遗址 |
黄塘镇后郭村 |
后亭山遗址位于黄塘镇后郭村南,山体约数十万平方米,相对高度约15-30米。遗物分布范围约150平方米,见于西坡,未发现文化层堆积。2005年晋江流域考古调查时采集到陶片132片,分夹砂陶、泥质陶、硬陶和釉陶。夹砂有黄褐色15片(均条纹)、黄灰陶2片;泥质陶有黄色70片、黄灰色13片(绳纹)、黄褐色18片(条纹11片、凸棱7片)、灰色12片。硬陶有灰色1片(即罐残片,罐残片尖圆唇内敛,斜折沿,侈口,腹饰方格纹。细砂硬陶,口径24厘米、残高6.8厘米),釉陶1片(条纹)。为青铜时代遗址。 |
四至后亭山山麓。 |
136 |
尾园斗山遗址 |
2012年 |
商周 |
一般 |
古遗址 |
黄塘镇尾园村 |
斗山遗址位于黄塘镇尾园村下园自然村西侧,下园村占据山体东侧部分内山坡。遗址所在山头地处黄塘溪盆地西南部,为低矮平缓山丘,平面形状不规则椭圆形,面积约300×250米,相对高度约20-25米,周围分布独立或相连的低矮山丘,西面约250米为副狗山。福厦高速公路穿越遗址东坡,互通穿越其南部。2005年福建晋江流域考古调查时在山顶东侧采集到灰硬陶1片,饰网格纹,未发现文化层堆积。属青铜时代遗址。 |
四至斗山山麓。 |
号 |
名 称 |
公布 时间 |
年 代 |
保护 级别 |
类 别 |
地 址 |
简 介 |
保护范围 |
137 |
尾园后壁山遗址 |
2012年 |
商周 |
一般 |
古遗址 |
黄塘镇尾园村 |
后壁山遗址位于黄塘镇尾园村南坑山自然村西侧,福厦高速公路黄塘镇互通口东南侧。后壁山地处黄塘溪所在盆地西南,为相对独立的山丘,地势较平缓,面积约20000平方米,相对高度约15-20米,遗址北面约100米为斗山遗址,未发现文化层堆积。2005年福建晋江流域考古调查时在地表采集到夹砂黄灰硬陶1片,饰栅格纹。属青铜时代遗址。 |
四至后壁山山麓。 |
138 |
松溪鸡母石山遗址 |
2012年 |
商周 |
一般 |
古遗址 |
黄塘镇松溪村 |
鸡母石山遗址位于黄塘镇松溪村官茂自然村东北面。山体地处黄塘溪所在盆地中部偏西北,北隔一座山丘,距大石山遗址约800-1000米,东面为黄塘溪,福厦高速公路由东北一西南向穿越遗址中部。山体为独立山丘,山势平缓,山顶较为平坦,面积约40000平方米,相对高度约21米。2005年晋江流域考古调查时在地表采集到2片陶片,其中,灰硬陶1片,饰变体云雷纹;夹砂黄灰硬陶1片,素面,未发现文化层堆积。属青铜时代遗址。 |
四至鸡母石山山麓。 |
号 |
名 称 |
公布 时间 |
年 代 |
保护 级别 |
类 别 |
地 址 |
简 介 |
保护范围 |
139 |
松溪山连坡遗址 |
2012年 |
商周 |
一般 |
古遗址 |
黄塘镇松溪村 |
山连坡遗址位于黄塘镇松溪村窑内自然村东南侧边缘,地处黄塘溪盆地中部偏西,东北后约200米为鸡母石山遗址。福厦高速公路穿越遗址中部。山连坡遗址位于面积较宽广、山势低矮、坡度平缓的山丘,平面大致呈椭圆形,面积约60000平方米,相对高度约15-20米。因人类生产生活活动造成一定的破坏,未见文化层堆积,部分山体裸露红色砂土层和基岩风化石。2005年福建晋江流域考古调查时在山顶地表采集到陶片8片,其中,夹砂灰陶5片,均素面;泥质黄灰陶3片,其中饰条纹1片、素面2片。属新石器时代遗址。 |
四至山连坡山麓。 |
号 |
名 称 |
公布 时间 |
年 代 |
保护 级别 |
类 别 |
地 址 |
简 介 |
保护范围 |
140 |
下坂庄厚毅夫妻合葬墓 |
2012年 |
清 |
一般 |
古墓葬 |
黄塘镇下坂村 |
庄厚毅墓位于黄塘镇下坂村运使桥自然村大岱山上。庄厚毅,生于明崇祯三年(1630),卒于康熙廿四年(1685)。出身贫寒,以忠诚孝悌世代传家。墓为庄厚毅与其妻曾氏合葬,民国初维修。墓坐西南向东北,呈“风”字型,由墓围、封茔、墓碑、墓桌、墓埕组成。面阔12、进深24米。墓围为糖水灰结构,后维修时砌上石块。封茔由三合土浆作成。墓碑高1.6、阔0.78、厚0.2米;墓桌长1.23、宽0.62、高0.33米。墓桌至深井2.9米,墓深井面阔5、进深1.8米。现存两层墓埕,下层墓埕竖有4对旗杆石夹板。 |
东至墓埕外5米,西至墓后10米,南至墓埕外5米,北至墓埕外5米。 |
141 |
官溪王烈墓 |
2012年 |
清 |
一般 |
古墓葬 |
紫山镇官溪村 |
王烈墓位于紫山镇官溪村南坑自然村铁枮山。王烈(1697—1746),字靖斋,惠安螺城人。清雍正二年(1724),获甲辰科武进士,钦点御前武侍卫,后官至湖北总镇台,封奉政大夫。据说,他曾授乾隆皇帝骑术,卒于乾隆十一年(1746),赠昭勇将军。墓为王烈与其妻庄氏合葬,坐东朝西偏南。由墓围、墓丘、墓碑、墓桌及上下墓埕等组成。墓碑长方形,晕首,阴刻“清赐进士侍卫奉政大夫 累赠昭勇将军 靖斋王公 暨诰授淑人庄懿杨太君墓 三男醇雅公附墓”。 |
以墓碑为中心,东向外延伸20米,西向外延伸20米,南向外延伸10米,北向外延伸10米。 |
号 |
名 称 |
公布 时间 |
年 代 |
保护 级别 |
类 别 |
地 址 |
简 介 |
保护范围 |
142 |
龙石山仔尾遗址 |
2012年 |
新石器 时代 |
一般 |
古遗址 |
紫山镇龙石村 |
山仔尾遗址位于紫山镇龙石村校尉坑自然村西南。周围均有一些小山丘,植被良好,多茶树、余甘树、马尾松、毛竹、相思树等。遗址大致呈椭圆形,长300米、宽200米,总面积约60000平方米,相对高度20-30米。2005年福建晋江流域考古调查时,在山顶东南侧采集到陶片1片,为泥质黄灰陶,饰交错绳纹。因生产生活活动造成破坏,未发现文化层堆积,属新石器时代遗址。 |
四至山仔尾山麓。 |
143 |
紫山宝珠石山遗址 |
2012年 |
商周 |
一般 |
古遗址 |
紫山镇紫山村 |
宝珠石山遗址位于紫山镇紫山村顶村自然村北面,地处黄塘溪北段上游盆地东北部,北与鸭子山遗址紧密相连,东面分布有大小相连的山丘,西面为东北-西南向黄塘溪上游支流,遗址东侧山脚下为福泉高速公路,福厦铁路穿越遗址中部。遗址所在山体呈椭圆形,面积约10000平方米,相对高度约20-25米,遗址未见文化层堆积。2005年福建晋江流域考古调查时仅于山坡采集到灰硬陶片1片,饰方格纹。属青铜时代遗址。 |
四至宝珠石山山麓。 |
号 |
名 称 |
公布 时间 |
年 代 |
保护 级别 |
类 别 |
地 址 |
简 介 |
保护范围 |
144 |
紫山戴卓峰墓 |
2012年 |
清 |
一般 |
古墓葬 |
紫山镇南安村 |
戴卓峰墓位于紫山镇南安村一片瓦山下。戴卓峰,名一俊,字惟宅,卓峰为其号,崇武人。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进士,历官南京刑部主事、员外郎、郎中、温州知府、广东按察司副使、雷州知府。38岁辞官归里,后隐居于一片瓦寺。著有《石室藏稿》二卷传世。墓坐北朝南,有上下墓埕,现墓室尚存,墓前还有石狮、石马、石虎各1对。 |
东至墓埕外10米,西至路,南至墓埕外10米,北至墓后10米。 |
145 |
龙石留雄墓 |
2012年 |
五代 |
一般 |
古墓葬 |
紫山镇龙石村 |
留雄墓位于紫山镇龙石村白岩院东的大畲山上,掩埋于山林之中。留雄,生卒年不详,字伯英,永春人,唐鸿胪卿,系留从效之父。他性刚直好勇,任神机指挥使,五代南唐时历赠太傅鄜州都督。娶陈氏,赠纪国夫人。墓室外面用厚近0.4米的巨大花岗岩石封闭,中间一层是近半米厚的糖水灰层,最后才是墓室。墓室用巨石砌成,墓室长5.68米、宽1.9米、高约2.1米。石壁最长的一根条石超过3米,地板上原铺有7块方形条石,墓室右侧石壁上有一半米见方的石窗。墓早年被盗,后又遭破坏,成为荒冢,仅剩一空墓室和一石羊。 |
以墓室为中心,各向外延伸15米。 |
号 |
名 称 |
公布 时间 |
年 代 |
保护 级别 |
类 别 |
地 址 |
简 介 |
保护范围 |
146 |
官溪厝后山遗址 |
2012年 |
商周 |
一般 |
古遗址 |
紫山镇官溪村 |
厝后山遗址位于紫山镇官溪村旧厝圳口自然村东北面厝后山东坡,福厦高速公路穿越遗址东部边缘。遗址处于官溪村所在狭长河谷盆地东北端,厝后山山体略呈椭圆形,面积约20000平方米,相对高度35-45米,未见文化层堆积。遗物见于山体东北坡中上坡位置,2005年福建晋江流域考古调查时于地表采集陶片9片。其中,泥质浅黄或黄灰陶5片,素面;泥质灰黄陶3片,饰条纹,其一着黑衣;夹砂灰硬陶1片,素面。属青铜时代遗址。 |
四至厝后山东坡。 |
147 |
官溪过溪山遗址 |
2012年 |
商周 |
一般 |
古遗址 |
紫山镇官溪村 |
过溪山遗址位于紫山镇官溪村后沈自然村北侧边缘,北面与厝后山隔溪相望,福厦高速公路穿越遗址中部。山体呈西北一东南向长条形,面积约8500平方米,相对高度约25米。遗址位于官溪村所在狭长河谷盆地东北角,山坡未见文化层堆积,土壤为红壤,较坚硬致密。遗址水土流失较为严重,因人类生产生活活动造成一定的破坏。2005年福建晋江流域考古调查时,于遗址所在山头北坡采集到22片陶片。其中,泥质灰陶3片,素面;泥质黄灰陶或浅黄陶17片,饰条纹9片、条纹并着红衣2片、素面6片;夹砂灰陶2片,饰条纹。属青铜时代遗址。 |
四至过溪山山麓。 |
号 |
名 称 |
公布 时间 |
年 代 |
保护 级别 |
类 别 |
地 址 |
简 介 |
保护范围 |
148 |
官溪后行山遗址 |
2012年 |
商周 |
一般 |
古遗址 |
紫山镇官溪村 |
后行山遗址位于紫山镇官溪村樟坑自然村北面后行山盆地东北角,北望过溪山遗址。遗址所在为一相对独立山丘,呈东西向长条形,面积约2.1万平方米,福厦高速公路穿越后行山东坡。山体东面山脚下为东北一西南向溪流,山体土壤为红壤,未见文化层堆积,部分可见山体基岩。2005年福建晋江流域考古调查时在山顶采集到陶片2片,其中,灰硬陶1片,饰条纹;夹砂红陶1片,饰方格纹。属青铜时代遗址。 |
四至后行山东北侧山丘。 |
149 |
紫山人子石山遗址 |
2012年 |
商周 |
一般 |
古遗址 |
紫山镇紫山村 |
人子石山遗址位于紫山镇紫山村顶村自然村北面,地处黄塘溪北段上游盆地北部。遗址西面为黄塘溪上游支流,福厦高速公路与福厦铁路交叉处穿越遗址东部和中部。遗址所在山体呈不规则形,面积约1.9万平方米,相对高度约35米,东、南坡山势平缓,遗址未见文化层堆积。2005年晋江流域考古调查时采集到陶片50片,其中,灰硬陶6片(条纹3片、素面2片、粗条纹1片);泥质黄灰陶26片(条纹4片、网格纹1片、素面21片);泥质灰陶7片,素面;夹砂黑陶7片,素面;夹砂灰黄陶4片。另采集到1片人工打击剥落的石片。据考古专家推测,遗址可能是一处墓群,属青铜时代。 |
四至人子石山山麓。 |
号 |
名 称 |
公布 时间 |
年 代 |
保护 级别 |
类 别 |
地 址 |
简 介 |
保护范围 |
150 |
南门合财张氏民居 |
2012年 |
清 |
一般 |
古建筑 |
崇武镇海门村 |
“合财”居位于崇武镇海门村合财巷6号。它建于清末民初,坐东向西,二进三开间,带左护厝右花厅(书馆),硬山式屋顶,面阔23米,进深32米,前有埕,深11米。大门内凹,两侧有拼砖图案及砖雕。天井两侧有厢房,有一侧已翻建。前落二进五开间,第三落已塌,为空地。柱用材较大,大厅为穿斗式木构架,正中枋上有“合财居”木匾。“合财居”的右边有一书馆,只有西墙在,门内有四柱亭,也已衰坏。 |
东南至民居外墙,西南至巷,东北至巷,西北至埕。 |
151 |
峰前蒋氏祖墓 |
2012年 |
清 |
一般 |
古墓葬 |
崇武镇五峰村 |
蒋氏祖墓位于崇武镇五峰村峰前自然村,右边为村道,周边均为民居。距村委会约1公里,距村道约50米,距惠崇公路约500米。墓筑于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坐东向西,宽4.8米、长7.2米,墓碑至穴4.2米。穴为三合土砌筑,呈龟状,穴后有马蹄状墓围。墓碑为花岗岩石质,呈马鞍形,双角雕花卷翘,高1.06米、宽3.03米、厚21厘米 ,上阴刻:“明/平山道光壬寅年/二世祖蒋公/妈孺人远氏/佳城/季”,字径10×10厘米。前有墓桌,两边墓垵为卷书状金钢墙,上有浮雕花卉,线条舒畅,造型亦独具匠心,在同类石构墓葬中亦别具一格。墓基本保留完好,惟穴三合土后有改筑。 |
东至民宅外墙,西至路外沿,南至民宅外墙,北至路外沿。 |
号 |
名 称 |
公布 时间 |
年 代 |
保护 级别 |
类 别 |
地 址 |
简 介 |
保护范围 |
152 |
南门加礼陈厝 |
2012年 |
清 |
一般 |
古建筑 |
崇武镇海门村 |
加礼陈厝位于崇武镇海门村南门街43号,东为民居,门前为南门街,南为林氏民居。加礼陈厝为当地俗称。厝坐东向西,为两进三开间,硬山式屋顶,面阔9.5米、进深20米,厝前有石埕,深5米。门厅大门内凹,作塌寿式。面墙为砖、石、木混合结构。大门两侧有拼砖图案及花卉、走兽砖雕。门内天井旁有砖、石混砌厢房,一侧已翻新。第二进进深五间,穿斗式木结构,厅后为厢房。厝整体保存较好,木作简洁明快,石砌雕刻整体流畅,地袱也简洁可观。 |
东至民宅外墙,西至南门路外沿,南至巷,北至巷。 |
153 |
崇武张辉煌民居 |
2012年 |
1948年 |
一般 |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
崇武镇西华村 |
张辉煌民居位于崇武镇西华村文化广场边,正面为崇武渔港。该民居建于1948年,坐东北向西南,为两进五开间硬山式建筑,面阔20米、进深28.3米,前有埕,深6.2米。大门为凹寿式,两旁对面各开一侧门。大门两边嵌有辉绿岩石、花岗岩石刻,有花卉、人物沉雕和泉州近代著名诗人林骚的诗刻。面墙亦有楷体、魏碑体诗刻。门内天井两边有带柱廊厢房。第二进前部为柱廊,厅后设有长通廊。整座民居既规整且富于变化,既宽敞,又显深幽,主材多用楠木,显得气派大方,尤其石雕、木雕十分精美,在闽南一带是较为典型的传统建筑。 |
东至路内沿,西至墙外5米,南至墙外5米,北至路内沿。 |
号 |
名 称 |
公布 时间 |
年 代 |
保护 级别 |
类 别 |
地 址 |
简 介 |
保护范围 |
154 |
大岞天后宫德政碑 |
2012年 |
明 |
一般 |
石窟寺及石刻 |
崇武镇大岞村 |
《宁爷神断恩遍张族德政碑》立于崇武镇大岞村妈祖宫内。大岞妈祖宫始建于明代,1988年重建。坐西北向东南,两进三开间,硬山式,祀海神妈祖。宫内存有明正德十五年(1520年)《宁爷神断恩遍张族德政碑》一方,嵌于墙上,长方形,花岗岩石质,高1.6米,宽0.7米,风化严重,字迹已模糊难辨。另者,还有明弘治十七年(1504)的石香炉一座。 |
天后宫大殿建筑本体。 |
155 |
峰前丰山宫旧址 |
2012年 |
明 |
一般 |
古建筑 |
崇武镇五峰村 |
丰山宫位于崇武镇五峰村峰前自然村中。宫始建于明末清初,历经多次重修,文革期间遭破坏,1994年,对该宫进行较大规模的修复扩建,易砖木结构为石木结构。宫坐西北向东南,三进,由南向北依次由石埕、山门、拜亭、前殿、拜亭、后殿组成。前殿面阔三间、进深三间,抬梁式木构架,立辉绿岩石透雕龙柱一对,硬山式屋顶。宫内保存有青山王、青山妈、土地公、李府星君的石雕像。正面墙体分别镶嵌花岗岩石透雕、浮雕和影雕的吉祥图案, 镜面墙有辉绿岩石雕圆形螭虎窗一对、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的辉绿岩石狮一对;大门阴刻石对联“南海波澄甾水月,武城石蔟涌莲花”,大门前立辉绿岩石透雕龙柱一对。 |
自建筑外墙起,东至路内沿,西至墙外5米,南至墙外8米,北至民宅围墙。 |
号 |
名 称 |
公布 时间 |
年 代 |
保护 级别 |
类 别 |
地 址 |
简 介 |
保护范围 |
156 |
五峰蒋氏宗祠旧址 |
2012年 |
明 |
一般 |
古建筑 |
崇武镇五峰村 |
蒋氏宗祠位于崇武镇五峰村峰前自然村,西侧为村道,周边均为民居。宗祠始建于明代,历代有重修,上世纪六十年代文革期间遭破坏,1990年重建,易砖木结构为石木结构。坐东向西偏北15°,为两进三开间,由石埕、大门、天井、祀厅组成。祀厅面阔三间、进深三间,抬梁式木构架,硬山式屋顶。石埕南侧立有《蒋氏宗祠重修碑文及捐资芳名》碑。 |
东至墙外3米,西至旗杆石,南、北至巷。 |
157 |
前垵雷山宫旧址 |
2012年 |
明 |
一般 |
古建筑 |
崇武镇前垵村 |
雷山宫位于崇武镇前垵村。东侧崇武城墙、西沙湾酒店,高雷山,西侧有青山宫,前面有半月的沙湾,沿海大通道从正面经过,面朝大海,周边为民居。雷山宫,原名“灵安尊王宫”,始建于明嘉靖年间(1541—1565),主祀灵安王张悃和庆安妃,为青山宫分灵,2003年重新翻建。宫坐北朝南,两进,由石埕、山门、拜亭、主殿、后厅组成,占地面积270平方米。主殿面阔三间、进深三间,抬梁穿斗式混合木构架,硬山式屋顶。现宫内尚存旧时长石砛、辉绿岩石柱础、清代香炉,另有现代仿真木船一只。 |
东、西至巷,南至埕,北至巷。 |
号 |
名 称 |
公布 时间 |
年 代 |
保护 级别 |
类 别 |
地 址 |
简 介 |
保护范围 |
158 |
靖江恒淡庵旧址 |
2012年 |
清 |
一般 |
古建筑 |
崇武镇靖江村 |
恒淡庵位于崇武镇靖江村的崇武古城内东门北侧,西侧邻东岳庙,东倚城墙,南侧有村道直通古城东门。庵始建于明代,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重修,民国和解放初也有重修。解放后作为渔民小学、靖江小学校舍及村办米粉厂,至20世纪70年代才迁出。1987年重建,易砖木结构为石木结构。庵坐北朝南,为两进三开间建筑,前有埕,并建山门,占地面积700平方米。大殿面阔、进深各三间,抬梁式木构架,歇山式屋顶,燕尾脊。大殿内供奉三世尊佛、观音菩萨等。 |
东至城墙,西至巷,南至埕,北至恒淡庵外墙。 |
159 |
靖江下詹大井 |
2012年 |
明 |
一般 |
古建筑 |
崇武镇靖江村 |
下詹大井位于崇武古城内靖江村庵山路边,西侧为庵山路,东侧为民居。下詹大井凿于明代,为条石砌筑六角形水井,井圈呈方形,由乱石砌筑,长、宽各1米。水井周边以花岗岩条石铺砌,占地面积8平方米,排水通畅。该井保存较好,目前尚为周边居民生活水源。 |
东至民宅外墙,西、南、北自井口边各向外延伸2米。 |
号 |
名 称 |
公布 时间 |
年 代 |
保护 级别 |
类 别 |
地 址 |
简 介 |
保护范围 |
160 |
靖江角峰大厝 |
2012年 |
清 |
一般 |
古建筑 |
崇武镇靖江村 |
角峰大厝位于崇武城墙内靖江村灯塔路中段,西侧为灯塔路,东、北两侧皆为民居。该大厝始建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为霞田张氏二房四支祖厝。坐东南向西北,两进五开间带双护厝,砖木结构,抬梁式木构架,硬山式屋顶,建筑面积249平方米。前有石埕、砌花岗岩条石围墙,石埕右侧有清代水井一口。现大厝屋顶坍塌,正面大门和东西墙体尚存,石埕和围墙还保存完整。 |
东南至巷,西南至靖江小学围墙,东北至巷,西北至埕。 |
161 |
靖江霞田张氏祖祠旧址 |
2012年 |
清 |
一般 |
古建筑 |
崇武镇靖江村 |
张氏祖祠位于崇武镇古城内靖江村霞张路(下田张巷二支巷17号),周边均为民居。祖祠始建于明嘉靖年间(1521—1566),2004年依原形制重建,易原砖木结构为石木结构。宗祠坐北朝南偏东,为三进三开间,建筑面积307平方米。自南向北依次由照屏、石埕、门厅、前天井、中厅、后天井、顶厅组成,顶厅、中厅、石埕分别落差1米。中厅和顶厅均面阔三间、进深三间,硬山式屋顶,抬梁式木构架。宗祠大门外石埕立有旗杆石夹板2对。 |
东至巷,西至合壁,南至埕,北至合壁。 |
号 |
名 称 |
公布 时间 |
年 代 |
保护 级别 |
类 别 |
地 址 |
简 介 |
保护范围 |
162 |
崇武影剧院 |
2012年 |
中华 民国 |
一般 |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
崇武镇莲西村 |
影剧院位于崇武镇莲西村北门街,南侧为菜市场,西侧为灵安尊王宫,北侧紧连僧舍,东侧为民居。该建筑于1960年建造,初为渔民会场,后改为影剧院,坐东北向西南,三层,层高较高,石结构,建筑面积3828平方米。正立面有台阶进入大厅,厅前四根巨大的立柱直通顶层,立柱下垫有圆形石柱础以防虫防潮;山墙和正面墙上开许多整齐的大窗;沿街建有围墙。其建筑格局和形式为典型的公共建筑,现影剧院内观众席及舞台已荒废不用。 |
东南至围墙,西南至墙外5米,东北至墙外10米,西北至民宅外墙。 |
163 |
中亭观音堂 |
2012年 |
明、清 |
一般 |
古建筑 |
崇武镇海门村 |
观音堂位于崇武古城内西门街、南门街和中亭街交接处,四周均为民居。观音堂,又名中亭宫,亦称中亭观音宫。建于明弘治年间(1488—1505),1966年“文革”后遭受破坏,1989年重建,增设两间附属设施。该堂坐东朝西,面阔7米、进深5米。抬梁穿斗式混合木构架,歇山式屋顶,立面有影雕和透雕石窗,屋脊装饰有精美的吻兽和宝塔。祀观音及十八罗汉、九龙天子。现堂内尚存有明代监察御史曾承芳撰写的《克复崇武城记碑》一方。观音堂与南、北、西三条明代保留至今的道路连在一起,对研究崇武古城历史具有一定的价值。 |
东、南、北合壁,西至西门街。 |
号 |
名 称 |
公布 时间 |
年 代 |
保护 级别 |
类 别 |
地 址 |
简 介 |
保护范围 |
164 |
潮乐海潮庵 |
2012年 |
始建于 宋元 |
一般 |
古建筑 |
崇武镇潮乐村 |
海潮庵原名水潮庵,位于崇武古城内潮乐村水关区水关巷8号,南侧有水关路,周边有民居,西侧为下庵西路,出水关门有崇武城墙外环城大道、文化广场,海景湾花园商住区。据《崇武所城志》载,“旧传未建城时先有此庵”。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天启六年(1626)、清顺治十三年(1656)和同治年间(1862—1874)多次重建。民国二十三年(1934)作为莲城小学校舍。1939年改为镇公所。1950年又作为学校的校舍,1986年被全部拆除,改建为新校舍。2010年全新扩建。庵坐北向南,由山门、双石埕、两廊、大雄宝殿、天王殿、钟鼓楼组成,附设法堂、藏经阁、义诊所、经书流通处、斋堂,占地面积约2960平方米。主体建筑大雄宝殿,面积325平方米,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抬梁穿斗式混合木构架,重檐歇山顶,燕尾脊,梁架装饰有精美的彩色木雕。立面装饰有飞禽走兽、花鸟鱼虫,人物故事的精美石雕,颇为富丽堂皇。 |
东至水关路,西至下庵西路,南至文第路,北至清净居外墙。 |
号 |
名 称 |
公布 时间 |
年 代 |
保护 级别 |
类 别 |
地 址 |
简 介 |
保护范围 |
165 |
潮乐黄吾野祠 |
2012年 |
清 |
一般 |
古建筑 |
崇武镇潮乐村 |
黄吾野祠位于崇武古城内莲花峰东南坡潮乐村水关区橹行巷11号。祠始建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是崇武民众为纪念黄吾野而建。黄吾野(1524—1590),名克晦,字孔昭,明嘉靖、万历年间以诗、书、画见重于世,时称“三绝”,乃惠安县惟一逝世后牌位荣幸进入福建省高贤祠的先贤。著有《北平稿》、《楚游集》、《匡庐唱和集》。祠坐东朝西,两进五开间,抬梁式木构架,硬山式屋顶。祠正厅及门厅为主体,左右各有侧厅。祠早年由黄氏族人管理,1951年土改后收为公产,曾改为渔业工厂办公处、幼儿园等,部分建筑已被改建,但正厅及部分厢房仍保存清代建筑,近年重修。 |
东、西至围墙,南至文化路,北至围墙。 |
166 |
崇武西沙湾解放军 烈士庙 |
2012年 |
1993年 |
一般 |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
崇武镇西华村 |
解放军烈士庙位于崇武镇西华村西沙湾畔,面对大海,东有西沙湾假日酒店,西与山霞镇相连。沿海大通道从庙后通过。为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0兵团28军84师251团官兵为保护人民而英勇牺牲的27名解放军战士。庙坐北朝南,由烈士亭、纪念碑、纪念馆、正殿、观潮亭、和寮宫、望海亭、停车场、庭院山门等组成。正殿供奉27尊解放军烈士泥塑坐像,殿前立有两块石碑,前石埕中竖有烈士纪念碑,通高8.1米。 |
东至路内沿,西至民宅外墙,南至沙滩,北至门楼。 |
号 |
名 称 |
公布 时间 |
年 代 |
保护 级别 |
类 别 |
地 址 |
简 介 |
保护范围 |
167 |
崇武码头遗址 |
2012年 |
明 |
一般 |
古遗址 |
崇武镇海门村 |
崇武码头遗址位于崇武镇海门村龟屿,即崇武城墙南侧海边。东临台湾海峡,西与山霞镇接连,南隔海与石狮市祥芝镇相望,北隔海遥对净峰镇、小岞镇。崇武港自古被称为“商船渡台捷径”。明末清初,民族英雄郑成功曾派水师长期据此抗清,并参加收复台湾。1978年,福建省人民政府划定崇武为对台开发贸易点。1988年,国家投资在古码头的西南侧建成全国首座对台专用码头。码头为突堤式固定型,设有500吨级、1000吨泊位各一个,3000吨船舶可顺潮停靠。多年来台轮停靠不曾间断,为重要的涉台文物,是研究海峡两岸贸易、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文物资源。 |
自崇武码头遗址中心各向外延伸20米。 |
168 |
大岞哈氏祖墓 |
2012年 |
明 |
一般 |
古墓葬 |
崇武镇大岞村 |
明哈氏祖墓计有两处,一处位于崇武镇大岞港东北海岸,另一处位于崇武镇潮乐村蜈蚣山,据分析是当时流行的真假墓。两墓都位于山上,周边均为山林。大岞哈氏祖墓建于明代,大岞港处墓坐北朝南,整座墓占地面积约130平方米。墓碑长251厘米,高85厘米,厚19厘米。顶部呈圆弧形并向两侧外弯倾斜,碑面是一组祥云烘托着一轮大圆月的浮雕图案,圆月中阴刻“明哈公祖墓”五个大字。 |
东至围墙,西至路内沿,南至路内沿,北至围墙。 |
号 |
名 称 |
公布 时间 |
年 代 |
保护 级别 |
类 别 |
地 址 |
简 介 |
保护范围 |
169 |
崇武城隍庙 |
2012年 |
明 |
一般 |
古建筑 |
崇武镇潮乐村 |
城隍庙位于崇武古城内潮乐村水关区城隍巷2号,靠近水关门,其余均为民居。该庙始建于宋,原称“城应庙”,供奉青山王张悃,明初改为城隍庙。明、清多次重建和重修。1940年曾被日寇烧毁部分,近年已基本修复。庙坐东北向西南,为两进三开间建筑,由石埕、山门、大殿组成,占地面积约600平方米。外墙为石材,内部为砖木结构。大殿抬梁式木构架,硬山式屋顶,燕尾脊,装饰精美的木雕。大殿门两侧有宋代辉绿岩石狮一对,呈半蹲式。山门两侧存有清代辉绿岩石狮一对。 |
东、西至巷,南至照壁,北至民宅外墙。 |
170 |
潮乐林一房祖厝 |
2012年 |
明 |
一般 |
古建筑 |
崇武镇潮乐村 |
潮乐林一房祖厝位于崇武镇潮乐村馆仔巷,西侧为林枕玉书馆,其余均为民居。祖厝建于明代,后有重修。坐东北向西南,为两进三开间,抬梁穿斗式混合结构,硬山式屋顶。由围墙、石埕、门厅、天井、祀厅组成,面阔12.3米,进深16.3米,门前石埕深6.3米,占地面积约278平方米。祀厅以杉木作抬梁,穿斗式混合构架,山墙全由杂乱石块砌筑,厅壁由菅草编织,上抹泥灰浆,椽上覆瓦片及筒瓦。厝前小围墙,砌石如鱼状,传为“鲤鱼穴”。 |
东至馆仔巷,西至林枕玉书馆西侧巷,南至前埕照壁,北至挡墙。 |
号 |
名 称 |
公布 时间 |
年 代 |
保护 级别 |
类 别 |
地 址 |
简 介 |
保护范围 |
171 |
莲西郑厝 |
2012年 |
清 |
一般 |
古建筑 |
崇武镇莲西村 |
郑氏祖厝位于崇武镇莲西村,西南前侧有西门街通往古城西城门,其余均为民居。始建于明代,历代均有重修。坐东北向西南,为三进三开间带双护厝建筑,由门厅、双天井、祠厅、后厅组成,面阔11米、进深23米,占地面积253平方米。抬梁穿斗混合木构架,硬山式屋顶,燕尾脊,屋盖复以筒瓦。其沿街立面采用当地传统材料花岗岩石和红砖砌筑建成。东边护厝的天井尚存一古井。 |
东、西至民宅外墙,南至西门路,北至民宅外墙。 |
172 |
潮乐林枕玉书馆 |
2012年 |
清 |
一般 |
古建筑 |
崇武镇潮乐村 |
林枕玉书馆位于崇武镇潮乐村林一房祖厝西北侧。林枕玉(1898—1945),原名锦玉,又名震陆,潮乐村人,是塾师、诗人,设和合馆,兼作塾馆。曾任崇武民间诗词组织“初社”社长,著有《风尘心血集》、《洞江唱和集》、《枕玉诗草》,诗名闻及泉、惠和浙南。塾馆建于清代,坐东北向西南,两进三开间,面阔8.1、进深11.8米,占地面积约96平方米。大厅面阔三间、进深两间,抬梁式木构架,硬山式屋顶,现有部分破损。塾馆内尚存三幅精美木雕戏剧故事、一副线雕对联及其他花草、吉祥图案木雕,是研究我县清代木雕工艺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 |
东至馆仔巷,西至巷,南至前埕照壁,北至民宅外墙。 |
号 |
名 称 |
公布 时间 |
年 代 |
保护 级别 |
类 别 |
地 址 |
简 介 |
保护范围 |
173 |
潮乐魏厝 |
2012年 |
清 |
一般 |
古建筑 |
崇武镇潮乐村 |
魏氏祖厝位于崇武古城内潮乐村水关区魏厝埕巷1—10号,四周均为民居。魏厝建于清末,坐东北向西南,为两进五开间建筑,由石埕、门厅、天井、两廊、祀厅、后厅组成,面阔20米、进深19米,占地面积1500平方米。石砖木结构,抬梁式木构架,硬山式屋顶,燕尾脊。镜面墙底部为花岗岩石,上部为红色方砖砌筑,对看堵有砖雕,看埕堵为砖砌。大厅为木构的框架,斗拱与梁接榫天衣无缝;石柱础为圆形,有一尺来高,起着防潮防蛀的作用。 |
东、西至建筑外墙,南至前埕围墙,北至墙外5米。 |
174 |
莲西刘氏宗祠 |
2012年 |
清 |
一般 |
古建筑 |
崇武镇莲西村 |
刘氏宗祠位于崇武镇莲西村古城内,前有埕,埕外为刘厝路,东侧为巷,四周皆有民宅。宗祠建于清末,1994年重修,坐北朝南,由照墙、埕、门厅、天井、榉头、祀厅组成,建筑面积162平方米,占地面积225平方米。埕有围墙,装饰白瓷花瓶形栏杆。水车堵、看埕堵、对看堵装饰有彩绘花鸟、动物瓷砖。祀厅面阔三间、进深三间,穿斗抬梁混合木构架,硬山式屋顶,燕尾脊。厅内悬挂有“进士”、“都司”、“ 汉水朝宗”、“荣禄大夫”、“怀远将军”鎏金木匾。 |
东、西至巷,南至民宅外墙,北至围墙照壁。 |
号 |
名 称 |
公布 时间 |
年 代 |
保护 级别 |
类 别 |
地 址 |
简 介 |
保护范围 |
175 |
莲西典当厝 |
2012年 |
清末 民初 |
一般 |
古建筑 |
崇武镇莲西村 |
位于崇武镇莲西村西门街79号,周边均为民居,正面为街,通往西门街。建筑平面布局呈“回”字形,沿街立面为砖石混砌,下部砌以整大块花岗岩石,上部砌以小方红砖,红白相间。双坡屋顶,屋脊有翘起的檐翼。山墙为当地花岗岩石砌筑,其周边有较多清末民初的传统建筑,风格一致,形成完整历史风貌,具有一定的价值。天井中有一古井,保存完整。 |
东至墙外4米,西至民宅外墙,南至巷,北至合壁。 |
号 |
名 称 |
公布 时间 |
年 代 |
保护 级别 |
类 别 |
地 址 |
简 介 |
保护范围 |
176 |
潮乐詹厝 |
2012年 |
清末 民初 |
一般 |
古建筑 |
崇武镇潮乐村 |
潮乐詹氏祖厝位于崇武古城内潮乐村水关区詹厝埕巷1-12号、詹厝后巷1-8号、翠石巷3-8号,为先人节孝妈(1686-1773)所建,历经近三百年。是崇武“三块半古大厝”的其中半座。厝群占地约3500平方米,前落一列三座,北侧紧连中落及后落各一座(后落现改建为祖祠名“清隐堂”),西南侧下埕一座。抬梁结构、硬山式屋顶,燕尾脊。詹大厝群前落西侧还有座西园馆,与崇武东门内蔡厝的东篱馆、南门内张府的南邨馆、北门内的北苑馆并称为崇武四大名塾馆;大门上尚存镌有“西园”二字的青石匾。厝群以詹百万、节孝坊、西园馆、詹家字闻名,至今还流传着创建者“节孝妈”的传说故事(节孝妈年轻守寡,丈夫去世时放下一对年老父母、一个四岁儿子和一个遗腹子。节孝妈矢志孝老扶幼。发家后,虽富称詹百万仍本色如初,当道为此旌表立节孝坊)。 |
东南至民宅外墙,西南至詹厝埕巷,东北侧至民宅外墙,西北侧至城墙脚。 |
号 |
名 称 |
公布 时间 |
年 代 |
保护 级别 |
类 别 |
地 址 |
简 介 |
保护范围 |
177 |
莲西街门 |
2012年 |
20世纪五十 年代 |
一般 |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
崇武镇莲西村 |
街门在古城里有两处,一处在莲花路崇武人民影剧院边;另一处在西城门莲花路上。崇武人民影剧院边的街门建于60年代,横跨于街中,西南朝东北走向,三开间,面长7.22米,宽0.97米。靠近西城门的莲花路街门建于60年代,建筑横跨于街中,西南朝东北走向,单间,面长4.3米,宽0.45米。整个街门形成自然景框,增加历史街巷的纵深感,又象征建国时期的红色文化。 |
自莲西街门中心起,东南向外延伸10米,西南向外延伸4米,东北向外延伸4米,西北向外延伸10米。 |
178 |
潮乐五王大帝宫旧址 |
2012年 |
清末 民初 |
一般 |
古建筑 |
崇武镇潮乐村 |
五王大帝宫位于崇武镇潮乐村海潮巷,前50米外为路,其余均为民居。五王爷宫,俗称五王大帝宫,始建于清,近年翻建,易砖木结构为石木结构。坐西北向东南,由拜亭、大殿组成,建筑面积55平方米,祀奉五王大帝。拜亭由四根立柱支撑,歇山式屋顶,大殿单间,硬山式屋顶,两屋脊装饰有剪瓷粘贴龙凤和草花,两端的燕尾高高翘起,美观大方。 |
东至宫前8米,西至巷,南至民宅外墙,北至巷。 |
号 |
名 称 |
公布 时间 |
年 代 |
保护 级别 |
类 别 |
地 址 |
简 介 |
保护范围 |
179 |
田边辛氏祖墓 |
2012年 |
明 |
一般 |
古墓葬 |
山霞镇田边村 |
辛氏祖墓位于山霞镇田边村田边自然村的天公生山西南侧坡地上,东北为天公生山坡地。墓坐东北向西南,为石构。占地面积76平方米,墓埕深6.8米,宽5.5米。墓穴深7米,宽4.20米。墓碑为“凸”形,无字碑,底宽2.16米、高0.76米、厚0.19米。圹高0.35米,内作二圹,石砌。墓两边立有金钢柱,墓碑后为阙式石构件,似为挡土之用。石阙长2.10米,高0.50米,厚0.14米。墓被盗受破坏,但石构仍存。其雕刻风格甚异、少见,现墓前存有一对石狮。墓大概建于明代,因年久失修,无祭扫,杂草丛生。墓穴早年被盗,尚有部分石雕构件倾斜倒地,墓埕废为菜园。 |
东至路,西至墓埕外8米,南至民宅外墙,北至墓后8米。 |
180 |
陈芹陈氏宗祠 |
2012年 |
明、清 |
一般 |
古建筑 |
涂寨镇陈芹村 |
陈氏宗祠位于涂寨镇陈芹村中堡自然村,周边均为民居。据传明嘉靖年间,康朗当官后为报答陈凯康师恩,即构此屋以谢。宗祠在清代有过重修,现存为2000年5月再修,基本保留清代样式。坐北向南,为一进硬山式建筑,面阔13.9米、进深14.4米,面墙设三门,左右为砖砌拱门。天井两边有厢房,一已改造一已废。祀厅面阔三间、进深三间,抬梁式木构架。厅中神龛供奉陈氏祖先陈华重、陈虞恩、陈胡等人的牌位。 |
东向外延伸5米,西向外延伸5米,南向外延伸5米,北至民宅外墙。 |
号 |
名 称 |
公布 时间 |
年 代 |
保护 级别 |
类 别 |
地 址 |
简 介 |
保护范围 |
181 |
陈芹陈氏祖墓 |
2012年 |
明 |
一般 |
古墓葬 |
涂寨镇陈芹村 |
陈氏祖墓位于涂寨镇陈芹村前堡自然村,后大厝山、灵瑞山、灵瑞寺,左大洞山,右湖厝村,山上林木旺盛,墓周边为田野,附近有村小道。墓建于明代。三座并排而立,均坐东南向西北,墓围宽17米,深12.2米,坐落于小山丘的平畴上。墓碑圭首,高0.78米,宽0.49米,厚0.1米,上刻:“坑仔尾头陈林柄/皇明/陈氏祖墓/施口洋塘”,大字径8×8厘米,小字径6×5厘米。墓左侧金钢墙犹在,宽2.1米,石砌,中间一座金钢墙已废。右侧墓糖水灰穴依犹可见。墓向平畴,地势开阔,主体部分有损,整体环境还秀气。 |
四至距墓5米。 |
号 |
名 称 |
公布 时间 |
年 代 |
保护 级别 |
类 别 |
地 址 |
简 介 |
保护范围 |
182 |
陈芹洞山遗址 |
2012年 |
新石器 时代 |
一般 |
古遗址 |
涂寨镇陈芹村 |
洞山遗址位于涂寨镇陈芹村洞山。植被良好,地表为花生、地瓜地和灌木。1980年村民采集到石锛1件,长方形,体型扁平,单刃外弧,通体磨光,长17.1、宽7.5、厚1厘米。洞山与陈芹村隔着一条铁路,山下有一条小溪,小溪对面是一片宽阔的平地,相对独立。2005年晋江流域考古调查队复查时,在南坡中部的冲沟中采集石锛l件,长方形,平刃,微弧尾,截面呈梯形,磨制,表面呈灰绿色,轻度风化,长9.6、宽4.8、厚2.7厘米。因生产生活破坏,挖土开采严重,山体受破坏,未见文化层堆积,属青铜时代遗址。 |
陈芹村洞山南坡。 |
183 |
下社谢氏祖厝 |
2012年 |
清 |
一般 |
古建筑 |
涂寨镇下社村 |
谢氏祖厝位于涂寨镇下社村上社自然村,周围为民居,村中有宫庙,附近有村道。祖厝建于清末,坐东南向西北,为两进五开间带双护厝硬山式屋顶,面阔16.8米,进深18.8米,前埕深5.5米。大门为凹斗式。面墙红砖白石,筑砌工整素朴。天井两边有厢房。第二落进深四间,穿斗式木构架,木作简要质朴。护厝建筑较为平常,但上有砖砌小阁楼颇具特色。 |
东至巷,西至墙外6米,南至巷,北至路外沿。 |
号 |
名 称 |
公布 时间 |
年 代 |
保护 级别 |
类 别 |
地 址 |
简 介 |
保护范围 |
184 |
涂寨威灵庙 |
2012年 |
中华 民国 |
一般 |
古建筑 |
涂寨镇涂寨村 |
威灵庙位于涂寨镇涂寨村涂寨自然村,前为村道,周边均为民居。庙始建于民国26年(1937),2001年重修。坐东北向西南,为两进三开间硬山式建筑。面阔9米,进深19米。门三,前有柱廊,对看堵嵌有民国时的辉绿岩石浮雕,正大门前两侧置一对辉绿岩石狮。大殿进深三间,抬梁式木构架,主祀大普公,神龛上方有木匾:威灵古地。据说,它是泉州东海金崎宁海庙的分灵。现庙内贴有不少彩绘瓷砖。 |
东南至合璧,西南至墙外5米,东北至民宅外墙,西北至巷。 |
185 |
陈厝杨氏宗祠 |
2012年 |
清 |
一般 |
古建筑 |
涂寨镇互助村 |
杨氏宗祠位于涂寨镇互助村陈厝自然村,周边为宗祠及民居。宗祠建于清代,近年重修,坐东北向西南,为两进五开间,硬山式屋顶,面阔13.2米、进深18.3米,前砖埕深8.6米,围以矮墙。大门为凹寿式。面墙以辉绿岩、花岗岩、红砖混砌。看埕堵和对看堵嵌有四幅辉绿岩石花鸟、山水影雕。水车堵彩绘山水、花卉、走兽。天井两侧有带廊廂房,第二落进深三间,中为神龛,上额:关西衍派。第三落早年坍塌。 |
东至巷,西至陡坎,南至埕围墙,北至陡坎。 |
号 |
名 称 |
公布 时间 |
年 代 |
保护 级别 |
类 别 |
地 址 |
简 介 |
保护范围 |
186 |
胡厝胡敬清故居 |
2012年 |
清 |
一般 |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
涂寨镇胡厝村 |
胡敬清故居位于涂寨镇胡厝村胡厝自然村。故居始建于清同治年间,光绪年间续建下厅。坐西北向东南,为两进,五开间硬山式建筑,面阔16.1米、进深17.2米,前埕深9.1米。大门为凹寿式。天井两边有厢房。面墙石构件质朴简约,第二进大厅中为神龛。该建筑后为胡敬清住宅。胡敬清(1906-1954年),1928-1930年任中共惠安县委委员和涂寨区工委书记,创办地下联络处胡厝文山学校,地下党员陈平山、林权民、柳启明先后在此任教。因此,当时其住宅亦成为地下党活动的重要据点之一。1930年胡敬清参加震动全国的惠安屿头山武装暴动,还组织东北抗日义勇军后援会涂寨分会。上世纪50年代初,他因“特务嫌疑”被误杀,1988年平反。 |
东南向至民宅外墙,西南至巷,东北至巷,西北至巷。 |
号 |
名 称 |
公布 时间 |
年 代 |
保护 级别 |
类 别 |
地 址 |
简 介 |
保护范围 |
187 |
文峰黄氏宗祠 |
2012年 |
清 |
一般 |
古建筑 |
涂寨镇文峰村 |
黄氏宗祠位于涂寨镇文峰村东园自然村。宗祠建于清代,坐西北向东南,为两进三开间硬山式屋顶,面阔10.4米、进深18.2米。正面墙体开石窗,两边设两门。柱础、地栿石雕质朴、简明,柱础连珠纹浮雕较有特色。天井两边有柱廊。第二落进深三间,抬梁式木构架,正中有匾:江夏留风。木作雕刻圆润流畅,用材较大。整座建筑基本保留原貌。 |
东至院墙,西至巷,南至巷,北至巷。 |
188 |
南埔三王爷宫 |
2012年 |
清 |
一般 |
古建筑 |
涂寨镇南埔村 |
三王爷宫位于涂寨镇南埔村南埔自然村,四周为民居,右有玉皇庙。三王爷宫,俗称“三王府”,始建于清末,近年重修。坐南向北,为两进三开间硬山式建筑,面阔8.7米、进深18.1米,前埕深3.8米。第一进明间作凹寿式,中开大门,两边门相向,大门额上方有砖刻:“丁亥七月建造”。第二进大殿进深四间,抬梁式木构架,木雕精美,中神龛主祀朱、王、李三王爷。宫基本保持原貌,近年重修时大殿的内墙上贴有瓷砖。 |
东至合壁,西至墙外11米,南至巷,北至墙外5米。 |
号 |
名 称 |
公布 时间 |
年 代 |
保护 级别 |
类 别 |
地 址 |
简 介 |
保护范围 |
189 |
南埔关帝庙 |
2012年 |
清 |
一般 |
古建筑 |
涂寨镇南埔村 |
关帝庙位于涂寨镇南埔村南埔自然村,周围为民居及庙宇。庙建于清代,坐北向南,为单进歇山式建筑,面阔三间、进深二间,面积50平方米。前砖埕深2.3米。山墙为块石砌筑,正面以木栅栏为壁,梁架木作抬梁式,颇是简朴。内祀关夫子,门上有漆书楹联:“公平正直入门不拜何妨,诡诈奸刁到庙倾诚何益”。 |
东、西、南至巷,北向外延伸4米。 |
190 |
瑞东卢明堂烈士 纪念碑 |
2012年 |
1997年 |
一般 |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
涂寨镇瑞东村 |
卢明堂烈士纪念碑位于涂寨镇瑞东村塔后自然村西北侧。卢明堂(1910-1936),涂寨瑞东祠堂村人,纪念碑建于1997年,坐西朝东,花岗岩石结构,通高5.4米,占地面积约150平方米。碑座四方形,碑身为长方形,高3米,正面镌刻“卢明堂烈士永垂不朽”。 |
东向外延伸15米,西至山脊线,南向外延伸10米、北至路内沿。 |
号 |
名 称 |
公布 时间 |
年 代 |
保护 级别 |
类 别 |
地 址 |
简 介 |
保护范围 |
191 |
文峰李封君墓 |
2012年 |
宋、明 |
一般 |
古墓葬 |
涂寨镇文峰村 |
李封君墓位于涂寨镇文峰村文笔山东田顶山仔墘,南距竹田坑水库约500米,离村道200米左右。李封君,即南宋高宗朝参知政事李文会之父,生卒年不详,小岞后内村人。卒后诰封“一品光禄大夫”。墓系夫妻合葬,建于南宋初,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重修,坐西朝东,为花岗岩石砌筑,依次由墓围、墓碑、墓案及墓埕组成,墓茔占地面积10.5平方米。墓碑用整块花岗岩雕成马鞍形,正中阴刻“岞山沙堤李氏始祖坟”,右旁阴刻“康熙庚子阖族裔孙勒石”。墓埕分设三层,现石摆件及墓埕被破坏,二、三层墓埕被占用耕作。 |
东至墓5米,西至墓5米,南至陡坎,北至路。 |
号 |
名 称 |
公布 时间 |
年 代 |
保护 级别 |
类 别 |
地 址 |
简 介 |
保护范围 |
192 |
林前惜字塔 |
2012年 |
清 |
一般 |
古建筑 |
涂寨镇文峰村 |
敬字亭位于涂寨镇文峰村林前自然村九峰寺北约300米处。敬字亭,建于清代,花岗岩石构筑,亭阁式,通高2.6米。基座作矮案式,须弥座为方形,上置四堵浮雕,塔身六角形,上置六角形翘角塔檐,再上为一四角形小阁,置四角形翘角塔檐。顶装鲤鱼形刹。第一层四堵石浮雕,有灵芝图案、双狮戏球图、麒麟图;第二塔身六角形,一面浮雕弧形门洞,两边对联是“光绪丁丑能知仕两者/梅月置便是识丁人”,横批“大而化”,中间有书形图案刻“敬字亭”三字,两堵人物雕像、鹿、荷花;第三层四角形小阁两对堵刻书卷图、两对堵素面。 |
东至塔外5米,西至塔外5米,南至大雄宝殿,北至台阶。 |
193 |
陈厝古井 |
2012年 |
明 |
一般 |
古建筑 |
涂寨镇互助村 |
陈厝古井位于涂寨镇互助村陈厝自然村,周边为民居,左边有村小道。据村民介绍,有陈厝即有此井,大约凿于明代。占地面积约30平方米。井圈呈圆筒形,用花岗岩石雕成,外径0.74米,内径0.54米,高0.5米。井座呈六角形,石砌。由于年代久远,井盘已呈斑驳之象。井旁还存有花岗岩石雕成的石壶一个,呈圆形,外径1.03米,内径0.74米,高0.52米,内深0.4米。 |
东至巷内沿,西至墙,南至墙,北至陡坎。 |
号 |
名 称 |
公布 时间 |
年 代 |
保护 级别 |
类 别 |
地 址 |
简 介 |
保护范围 |
194 |
涂厝庄志谦故居 与家庙 |
2012年 |
清 |
一般 |
古建筑 |
东岭镇涂厝村 |
庄志谦故居建筑群位于东岭镇涂厝村涂厝自然村。庄志谦,号牧亭,东岭涂厝人。清道光十五年(1835)进士,官至兵部员外郎,诰授中宪大夫赏戴花翎,卒赠太仆寺卿四品正卿,人称“庄部爷”。庄志谦故居建筑群包括庄志谦故居、家庙和书馆。故居坐北朝南,面阔15.7米、进深18.3米,为二进五开间,硬山式屋顶,带双护厝。镜面墙用红砖砌筑,裙堵为乱石砌筑。埕前有旗杆石夹板。第二进正厅上方悬有道光年间“五世同堂”木匾。家庙为二进五开间硬山式建筑,面阔16.8米、进深15.1米。大门为凹寿式。第二进正厅上方悬挂“进士”木匾一方。梁架作土埆扛椽。 |
东至巷,西至巷,南至埕,北至巷。 |
号 |
名 称 |
公布 时间 |
年 代 |
保护 级别 |
类 别 |
地 址 |
简 介 |
保护范围 |
195 |
南典许氏民居 |
2012年 |
清 |
一般 |
古建筑 |
东岭镇许山头村 |
南典许氏民居位于东岭镇许山头村上西堡自然村。南典坐东南向西北,三进五开间带双护厝,穿斗式木构架,硬山式屋顶,面阔22米、进深32.8米。前有石埕,深8.8米。大门为凹寿式,两边门相向对开。第二进枋上悬有“奉政大夫”木匾,上款:诰授钦命/福州府儒学/宁化县儒学/正堂,下款为:皇清/同治乙丑补甲子科举人/光绪庚辰科大挑二等/许宗澄立。另有“父子选魁”、“戍守”等木匾。埕中有旗杆石夹板1对。 |
东至陡坎,西至路内沿,南至建筑外墙,北至合壁。 |
196 |
荷山中学西楼 |
2012年 |
20世纪五十 年代 |
一般 |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
东岭镇荷山村 |
西楼位于东岭镇荷山中学内西侧,沿海大通道于荷山中学前穿过,交通便利。荷山中学西楼,由爱国华侨刘玉水先生1949年独资创建。白石灰涮墙体,红色瓦片砌筑屋顶,坐北朝南,二层,面阔24.3米、进深14.5米,占地面积约352平方米。整座建筑为混凝土仿南洋风格建造,现为学校行政办公楼,上世纪60年代、80年代、90年代都有维修。 |
四至墙外沿5米。 |
号 |
名 称 |
公布 时间 |
年 代 |
保护 级别 |
类 别 |
地 址 |
简 介 |
保护范围 |
197 |
荷山中学大会堂 |
2012年 |
20世纪五十 年代 |
一般 |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
东岭镇荷山村 |
荷山中学大会堂位于东岭镇荷山中学内大操场东北侧,沿海大通道于荷山中学前穿过,交通便利。20世纪50年代,爱国华侨刘玉水先生创办荷山中学,大会堂则于当时所建。坐东朝西,砖石木混合结构,略似传统建筑的歇山式屋顶,建筑面积1823平方米,占地面积1152平方米。正面的屋檐前有泥塑楷书“荷山中学大会堂”7大字。会堂内置有讲台(兼作舞台)、观众席、化妆间、休息室等,可同时容纳2000多名观众。 |
东至墙外2米,西至墙外5米,南至墙外2米,北至墙外5米。 |
198 |
潘厝苏氏民居 |
2012年 |
1921年 |
一般 |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
东岭镇潘厝村 |
苏氏民居位于东岭镇潘厝村潘厝自然村,四周均为民居。该民居建于1921年,坐东南向西北,两进五开间,单护厝,面阔15米、进深18米,建筑面积270平方米,埕深5米。大厅硬山式建筑,穿斗抬梁式木构架。厅中敬奉苏氏祖先。厝正面墙上部为红砖砌筑,下部为花岗岩石嵌花边图案砌筑,大门左右墙壁为辉绿岩影雕三国人物故事和阴刻行书诗句。对看堵有荷花、梅花等浮雕图案,天井中花架尚好,护厝近年重修。 |
东至墙外5米,西至围墙,南至合壁,北至墙外5米。 |
号 |
名 称 |
公布 时间 |
年 代 |
保护 级别 |
类 别 |
地 址 |
简 介 |
保护范围 |
199 |
前厝张氏祠堂 |
2012年 |
清 |
一般 |
古建筑 |
东岭镇前厝村 |
张氏祠堂位于东岭镇前厝村前厝自然村,四周均为民居,前有农田。祠堂始建于清代,近年重修,坐东向西,为二进三开间,硬山式屋顶,穿斗抬梁式木构架,面阔9.5米,进深18米,建筑面积171平方米,埕深8.3米。厝大门嵌“密泉小宗”花岗岩石匾额。左右墙体有砖雕山水图案,两边镜面墙各有一方形直棂窗。水车堵内装饰已被破坏。天井带双榉头,天井中花架保存完好。大厅存有清代圆形花岗岩石柱础,木楣尚存。厅中敬奉张氏祖先。 |
东至巷,西至墙外5米,南至民宅墙,北至巷。 |
200 |
石井社公妈宫 |
2012年 |
清 |
一般 |
古建筑 |
东岭镇石井村 |
社公妈宫位于东岭镇石井村石井自然村,宫前石埕种有大榕树,后有园地,右为开成路。宫建于清代,2001年重修,坐东北向西南。为二进一开间硬山式建筑,面阔4米、深8.5米、埕深20米,建筑面积34平方米。其镜面墙有砖雕图案花窗二个,雕作精美,上刻有“社公妈宫”四字。大厅进深二间,主祀社公妈,配祀土地公、顺正王。宫内左右墙壁上有27幅社公妈故事彩绘图。 |
四至围墙。 |
号 |
名 称 |
公布 时间 |
年 代 |
保护 级别 |
类 别 |
地 址 |
简 介 |
保护范围 |
201 |
西梁观音宫旧址 |
2012年 |
清 |
一般 |
古建筑 |
东岭镇赤石村 |
观音宫位于东岭镇赤石村西梁自然村,四周均为民居,前为园地及泉三高速公路支线,左有东港水渠。宫建于清代,2006年重修。坐东北向西南,为二进三开间硬山式建筑,屋脊两端作燕尾形,中剪粘双龙拱葫芦瓷雕。面阔7.2米,深10米,建筑面积72平方米,前有埕,深6米。镜面墙、对看堵的石雕、影雕生动有趣。面墙子午窗雕花草,颇具特色。双榉头带天井,中有石香炉。大厅中抬梁穿斗式木构架,雕作华丽。厅中悬挂“大雄宝殿”木匾,主祀三世尊佛、观音,配祀土地公诸神,宫外拜亭也十分华丽。 |
东至巷内沿,西至墙外3米,南至巷,北至巷。 |
202 |
东埭龙江宫旧址 |
2012年 |
清 |
一般 |
古建筑 |
东岭镇东埭村 |
龙江宫位于东岭镇东埭村东埭自然村,四周均为民居,埕前一水池,左有村道。该宫始建于清,近年重修。坐东南向西北,为二进三开间,硬山式建筑,面阔9.7米,进深14.5米,建筑面积140平方米。看埕堵和对看堵有花草彩绘、影雕。正面开三大门,门上嵌有石匾,中“龙江宫”,左“龙江胜景”,右“泽园杨堂”。前有通廊,双榉头带拜亭,中置石香炉一个。大厅三进深,厅中悬“一心诚敬”、“天上圣母”等木匾,主祀妈祖,配祀观音、土地公等。大门前有石埕、戏台,埕深6米。宫规制完整,雕作精美。 |
东至巷,西至路内沿,南至巷,北至路内沿。 |
号 |
名 称 |
公布 时间 |
年 代 |
保护 级别 |
类 别 |
地 址 |
简 介 |
保护范围 |
203 |
湖边庵公宫 |
2012年 |
明、清 |
一般 |
古建筑 |
东岭镇湖边村 |
普庵文佛宫位于东岭镇湖边村湖边自然村。普庵文佛宫,俗称“庵公宫”。始建于清代,1990年重建,坐东北向西南,为二进五开间,硬山式建筑,面宽9.3米,深16米,埕深6.4米。大门上嵌有“秀峰古地”的辉绿岩石匾额。左右贴绘有彩色山水画瓷砖,镜面墙开有六角形竹节窗。下落左右二房门相对,天井两边为双榉头。大厅上方悬“普庵文佛”木匾,主祀普庵文佛,配祀妈祖、太子等。厅中柱础为清代之物,花岗岩石质地,呈莲花状。 |
东至民宅外墙,西至路内沿,南向外延伸10米,北至民宅围墙。 |
204 |
西埔下大厝 |
2012年 |
明、清 |
一般 |
古建筑 |
东岭镇西埔村 |
刘氏祖厝位于东岭镇西埔村西埔自然村,四周均为民居。该祖厝始建于明,现存为2000年重修。坐西北向东南,二进五开间,硬山式燕尾脊,穿斗抬梁木构架。面阔15米、进深19.5米,建筑面积292.5平方米,前石埕深6.8米。墙体为上砖下石构筑砌成,镜面墙左右两侧各有一个花岗岩石方形直棂窗,地栿雕刻花草。大门凹寿式,两边对开两小门,天井两侧为双榉头,大厅中祀刘氏祖先。柱础及石砛均为明代之物,大厅丁梁、木楣完好。 |
东南至埕,西南至巷,东北至巷,西北至巷。 |
号 |
名 称 |
公布 时间 |
年 代 |
保护 级别 |
类 别 |
地 址 |
简 介 |
保护范围 |
205 |
大坵刘氏祖厝 |
2012年 |
清 |
一般 |
古建筑 |
东岭镇大坵村 |
刘氏祖厝位于东岭镇大坵村大坵自然村,四周均为民居。祖厝始建于清代,近年重修,坐北向南,两进五开间,硬山式屋顶,燕尾脊。面阔14.5米,进深18米,建筑面积261平方米,前埕深5米。屋顶素瓦改为琉璃瓦。看埕堵、相看堵雕刻有花瓶、花卉,雕工精致,线条流畅。镜面墙各开有花岗岩石方形直棂窗。柱础为辉绿岩石,为清代物件。大厅中祀刘氏祖先。丁梁、木楣完整。 |
东南至巷,西南至埕,东北至巷,西北至墙外5米。 |
206 |
西垵刘氏祠堂 |
2012年 |
清 |
一般 |
古建筑 |
东岭镇小坵村 |
刘氏祠堂位于东岭镇小坵村西垵自然村。祠堂始建于明代,坐东北向西南,为二进三开间,硬山式屋顶,穿斗抬梁式木构架,面阔5.8米,进深13.3米,埕深13.3米。大厅祀刘氏祖先牌位。厅中的柱础为清中后期构件,呈圆形或莲瓣形,辉绿岩石质地。 |
东至巷,西至墙外5米,南至墙外5米,北至巷。 |
号 |
名 称 |
公布 时间 |
年 代 |
保护 级别 |
类 别 |
地 址 |
简 介 |
保护范围 |
207 |
荷山刘玉水故居 |
2012年 |
1923年、1955年、1989年 |
一般 |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
东岭镇荷山村 |
刘玉水故居位于东岭镇荷山村东房自然村。刘玉水(1893-1972),东房自然村人,是一位著名的华侨爱国实业家。其故居为一座传统建筑、一座洋楼、一座南洋式平房。传统建筑墙体原为土埆构筑,系两进五开间硬山式建筑,坐东北向西南,面阔15米,进深20米。洋楼坐东北向西南,面阔10米,进深20米。南洋式平房坐北向南,面阔22米,进深11米。 |
洋楼:东南至巷,西南至埕,东北至围墙,西北至巷。 南洋式平房:东南至巷,西南至埕,东北至陡坎,西北至合壁。 |
208 |
大吴福泉宫 |
2012年 |
清、民国 |
一般 |
古建筑 |
东桥镇大吴村 |
福泉宫位于东桥镇大吴村。宫始建于宋。两进五开间,由山门、拜亭及大殿组成。山门作三川脊,门悬石匾:福泉宫,门斗横披刻“灵光普照”,楹联刻“福从南通添神瑞,泉引西地泽桑梓。”裙堵用花岗岩石砌筑,身堵贴彩绘瓷砖,开一对圆形竹节漏窗。中拜亭与大殿相接。大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硬山顶,神龛内主祀观音,配祀灵惠王、圣祖妈,一对青龙拱葫芦瓷雕。宫前后各有一口大潭。 |
东至路内沿,西至水塘,南至路,北至路内沿。 |
号 |
名 称 |
公布 时间 |
年 代 |
保护 级别 |
类 别 |
地 址 |
简 介 |
保护范围 |
209 |
大吴吴庭民居 |
2012年 |
清 |
一般 |
古建筑 |
东桥镇大吴村 |
吴庭民居位于东桥镇大吴村,周边均为民居,厝边有一小巷。该民居主人吴庭,经商后于清末建该厝。民居坐东北向西南,为两进五开间,木、砖、石混合结构,硬山式屋顶,燕尾脊。面阔15.8米、进深18.4米,前石埕深9.6米。门厅作三川脊,大门对看堵有石雕、砖雕。部分木构已腐朽。其特色是次间和梢间退后与大门齐,门前形成一条长廊,这在民居中较为少见。 |
东至护厝外墙,西至巷,南至回向外墙,北至巷。 |
210 |
大吴吴德彰墓 |
2012年 |
宋 |
一般 |
古墓葬 |
东桥镇竿岭村 |
吴德彰墓位于东桥镇竿岭村香山西麓莲花峰下。吴德彰(1126—1197),东桥镇大吴村人。其父吴庆宗,南宋进士,官至大理寺正卿。乾道元年(1165),吴庆宗受朝廷之命领兵御敌,以身殉国,吴德彰寻不到其父遗骸,朝廷下圣旨,旌表其为“孝德大孝子”。吴德彰卒于南宋庆元三年(1197),墓系与其妻卜氏合葬。坐南朝北,范围90平方米。墓堆前竖半月形花岗岩石墓碑,置花岗岩石案桌。墓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文革期间被开山采石石窟沙土所掩埋,近年清理,封土及墓碑尚保存完好。 |
以墓碑为中心,向四周各外延10米。 |
号 |
名 称 |
公布 时间 |
年 代 |
保护 级别 |
类 别 |
地 址 |
简 介 |
保护范围 |
211 |
鑑湖张氏家庙 |
2012年 |
明、清 |
一般 |
古建筑 |
东桥镇东湖村 |
东湖张氏家庙位于东桥镇东湖村,四周均为民居。家庙始建于明代,历代均有重修,建筑由围墙、埕、正厅组成,占地面积225平方米。正面墙下为花岗岩石裙堵,上红砖平砌作封壁墙,中开一门,门斗上嵌“鑑湖张氏家庙”匾额,为花岗岩石,楷书阴刻;门眉嵌一对辉绿岩石门簪,浮雕古代戏剧人物,十分精美。后墙体为出砖入石,两侧墙体为红土沙坯堆砌而成,多有斑剥。围墙内双榉头。正厅面阔三开间、进深三间,抬梁式木构架,硬山式屋顶,燕尾脊,面阔9.6米,进深14米,有两个红砖砌成的圆拱边门。整座建筑保存尚好,唯大埕改为水泥。 |
东至巷,西至民宅外墙,南至围墙,北至墙外6米。 |
212 |
东湖进宗井 |
2012年 |
宋 |
一般 |
古建筑 |
东桥镇东湖村 |
进宗井位于东桥镇东湖村祖师公宫大池北边,周边有民居。相传该井为北宋张氏村民入迁此地时开凿,故称“进宗井”,井圈为圆形,腹部稍外凸,辉绿岩石雕成,高38厘米,圆径48厘米。腹部有深凹痕二道,口沿有36条粗细不均的绳纹。井台呈方形,条石垒砌。占地面积约30平方米,现仍为居民用水。 |
以井为中心,东向外延伸4米,西向外延伸3米,南、北至墙。 |
号 |
名 称 |
公布 时间 |
年 代 |
保护 级别 |
类 别 |
地 址 |
简 介 |
保护范围 |
213 |
高隐处士王公墓 |
2012年 |
明 |
一般 |
古墓葬 |
东桥镇珩海村 |
王高隐处士墓位于东桥镇衍海村虎母山南麓(俗名小山头),南约500米处为虎母宫,东约200处为村道,约1公里处为海。墓距村部约1公里,距沿海大通道约4-5公里。墓筑于明成化二十一年(1485),坐北朝南,占地面积约250平方米。墓呈宝座形,糖水灰构筑,一圹两室,保存基本完整。墓西北处有一天然巨石为墓道碑,刻“明高隐处士王公墓道碑” ,两边刻有“成化乙已年(1485)”、“□春吉日立□”。墓主高隐处士姓王,系型厝(衍山、衍海、南湖、南桥 )王姓开基三世祖。该墓葬保存较好,但墓埕作为农地种花生,破坏整个墓区。 |
以墓碑为中心,向四周各外延10米。 |
214 |
梅庄庄淇民居 |
2012年 |
清 |
一般 |
古建筑 |
东桥镇梅庄村 |
庄淇民居位于东桥镇梅庄村后许自然村。庄淇为商人,民居始建于清,坐东向西,二进五开间,硬山式屋顶,燕尾脊,面宽16米、进深18.9米,前土埕深9.3米,占地面积352.8平方米。大门前的对看堵、看埕堵及厝内木作、柱础等有精美的石、砖、木雕。该民居保存较好,有部分木构腐蚀。 |
东至巷,西至巷,南至埕,北至巷。 |
号 |
名 称 |
公布 时间 |
年 代 |
保护 级别 |
类 别 |
地 址 |
简 介 |
保护范围 |
215 |
燎原蓉霞寺旧址 |
2012年 |
清 |
一般 |
古建筑 |
东桥镇燎原村 |
蓉霞寺位于东桥镇燎原村洋下自然村,四周为民居,前有村道。寺始建于宋代,现建筑为2001年重建,坐东南向西北,为两进三开间硬山式建筑,穿斗抬梁式混合木构架,花岗岩条石墙体。大门有三,两边门彩绘门神秦叔宝、尉迟恭。看埕堵、对看堵的花岗岩石、辉绿岩石麒麟、花鸟图案雕作精美。两廊中间有天井,中置有一大铁香炉,两边各置一辉绿岩石雕香炉。大殿三开间三进深,上悬“大雄宝殿”木匾,奉祀三世尊佛祖,配祀文兴公及其他神明。殿前有两支透雕辉绿岩石龙柱。寺之左侧还建有僧舍、梳妆楼、戏台。寺前有石埕,埕前左角原有清顺治壬寅年建造的惜字纸,已毁,残存的构件砌在寺前原生产队仓库的墙壁上。主体建筑面阔12.3米、深18.3米,埕深9.16米,占地面积225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 |
东至巷,西至围墙,南至巷,北至围墙。 |
号 |
名 称 |
公布 时间 |
年 代 |
保护 级别 |
类 别 |
地 址 |
简 介 |
保护范围 |
216 |
燎原许氏宗祠 |
2012年 |
清、 2005年 |
一般 |
古建筑 |
东桥镇燎原村 |
许氏宗祠位于东桥镇燎原村洋下自然村,南面为村道,北面为民居房屋,东侧有一古井、林氏宗祠、蓉霞寺,西侧为陈氏宗祠。洋下许氏先祖唐末随王审知入闽,居于漳州,后迁居惠安东岭东堡村,清康熙末年,又由东堡村迁居洋下。洋下许氏宗祠,始建于康熙末年(1722),坐北朝南偏西,由大门、天井、祀厅组成,建筑面积156平方米。祀厅面阔三间、进深三间,硬山屋顶,燕尾脊。宗祠2005年重修,木柱易为石柱。祀厅上方悬有 “五代同堂”、“恩贡”木匾二方,为复制品。大门前方保留有清旗杆石夹坂2对。东南侧有一古井,为村民生活用水。 |
东向外延伸2米,西至巷,南向外延伸2米,北至民宅外墙。 |
号 |
名 称 |
公布 时间 |
年 代 |
保护 级别 |
类 别 |
地 址 |
简 介 |
保护范围 |
217 |
坑黄张很水民居 |
2012年 |
中华 民国 |
一般 |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
净峰镇坑黄村 |
张很水民居位于净峰镇坑黄村中部,背有观音宫,南面村道、水果园,西临小菜园,四周皆有民居。民居建于1921年,坐北向南,为两进三开间带东护厝建筑。总面阔14.6米,进深21.20米,建筑面积309.5平方米。前进大门为凹寿式,以花岗岩石、辉绿岩石混砌。二进大厅深五间,以木砖石混作,东侧护厝为砖楼。该民居保存基本完好,现作为该村老年活动中心,小部分石雕有损坏。 |
东至路沿,西至巷,南至围墙,北至陡坎。 |
218 |
郑厝观音宫 |
2012年 |
中华 民国 |
一般 |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
净峰镇墩中村 |
观音宫位于净峰镇墩中村郑厝自然村,四周均为民居,左为村道。宫建于民国,1999年重建,坐东北向西南,为二进三开间硬山式带单护厝建筑。宫面阔10.5米,进深11米,埕深5.8米,建筑面积115.5平方米。墙体为条石砌筑。大门上匾额:佛生万家;对联:“港边南海开觉路,原尘运台怪世人”。左右嵌有《捐资芳名录》石刻。左右立面墙各开一八角形竹节透窗。大门两边有蹲式石狮一对。大厅敬奉观音菩萨等。 |
东至合壁,西至围墙,南至围墙,北至民宅围墙。 |
号 |
名 称 |
公布 时间 |
年 代 |
保护 级别 |
类 别 |
地 址 |
简 介 |
保护范围 |
219 |
塘头北新厝 |
2012年 |
1900年 |
一般 |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
净峰镇塘头村 |
北新祖厝位于净峰镇塘头村塘头自然村。四周均为民居。厝主名黄长圣,商人,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建该厝,为二进五开间硬山式屋顶,穿斗抬梁式构架,面阔15.5米、进深19米,建筑面积294.5平方米,埕深7米。厝镜面墙体红砖砌筑,对看堵有砖雕山水图案,地栿、子午窗石雕精美,厅丁梁、木楣齐全,中奉祖先。 |
东向外延伸2米,西至埕,南至巷,北向外延伸2米。 |
220 |
山前基督教堂 |
2012年 |
1937年 |
一般 |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
净峰镇山前村 |
基督教堂位于净峰镇山前村山前自然村,周围为民居。现教堂坐北朝南,外观略似战国时期的布币形状,四层楼。面阔11.8米、进深25米,建筑面积295平方米。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外墙贴马赛克磁砖,立面墙贴红色条状磁砖,正面左右各矗立一根直条纹的圆形水泥柱,屋顶立有十字架。 |
东向外延伸5米,西至建筑西墙,南至路沿,北向外延伸5米。 |
号 |
名 称 |
公布 时间 |
年 代 |
保护 级别 |
类 别 |
地 址 |
简 介 |
保护范围 |
221 |
湖街龙溪庙 |
2012年 |
1947年 |
一般 |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
净峰镇湖街村 |
龙溪庙位于净峰镇湖街村湖街自然村,前为民居,右为村道,后、左边为田园。该庙系民国三十六年(1947)由泉州东海金崎宁海庙分灵而来,近年重修。庙坐东南向西北,为三进三开间硬山式带双护厝建筑。面阔23米,进深16米,埕深12.5米,建筑面积368平方米。门顶嵌有石匾:“龙溪庙”。大殿奉祀大普公,配祀高明王等,后殿奉祀妈祖。庙左侧护厝为忠义堂,祀关帝;右侧护厝为万安堂,即道堂。山门前左右两侧各建一六角亭。 |
东、西、南至围墙,北向外延伸10米。 |
222 |
洋边金沙桥碑 |
2012年 |
中华 民国 |
一般 |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
净峰镇洋边村 |
金沙桥碑原立于净峰镇洋边村洋边自然村的金沙桥边,1995年移至洋边王爷宫的埕前,距原址约300米,周边均有民居。金沙桥所处为净峰镇交通要道,民国期间著名的佛教大师弘一法师撰写“金沙桥”三字。该碑为长方形,长1.35米、宽0.45米、厚0.12米,字为楷书,字径0.12×0.08厘米,字迹尚清晰,是民国乙亥年(1935)立的捐资芳名录。 |
以碑为中心,向四周各外延5米。 |
号 |
名 称 |
公布 时间 |
年 代 |
保护 级别 |
类 别 |
地 址 |
简 介 |
保护范围 |
223 |
后型妈祖庙旧址 |
2012年 |
清 |
一般 |
古建筑 |
净峰镇墩南村 |
后型妈祖庙位于净峰镇墩南村后型自然村,周边皆为民居,前为园地,左侧不到1000米处是大海。庙建于清代,1994年重修,坐东北向西南,为二进三开间硬山式建筑,面阔9米,进深14米,建筑面积126平方米;前有埕,深13米,埕前还有井一口。其墙体除山墙封红砖外,均用花岗岩条石砌筑。大门两边有对联,影雕十分精美。对看堵嵌有庙的沿革历史简介及重修时捐资芳名录的辉绿岩石刻。镜面墙的身堵各开一个八角形石框的竹节窗和嵌一面彩绘山水、蝴蝶和花草的瓷砖。门前的台阶两侧置一对辉绿岩石狮。大厅奉祀海神妈祖,香火旺盛。 |
东至民宅外墙,西向外延伸10米,南向外延伸2米,北向外延伸5米。 |
224 |
净峰东洋宫旧址 |
2012年 |
清 |
一般 |
古建筑 |
净峰镇东洋村 |
东洋宫位于净峰镇东洋村东洋自然村。宫始建于清代,1994年重修,坐东向西,为二进三开间硬山式建筑。面阔8.6米、进深15.5米,面积133.3平方米,埕深12米。大门上嵌有“恩泽东洋”石匾,对联为:“五世功勋垂千秋,七巡德政护万民”。门两边墙体嵌有彩绘花鸟瓷砖和重修捐资名录石刻,对看堵也嵌有山水彩绘瓷砖。镜面墙嵌有彩绘花鸟、人物瓷砖,并开有六角形竹节窗各一。大门外侧和镜面墙下各新置一对辉绿岩石狮。大殿中为神龛,主祀杨七郞,配祀杨杰、关帝、连王爷等。 |
东向外延伸3米,西向外延伸5米,南向外延伸3米,北向外延伸3米。 |
号 |
名 称 |
公布 时间 |
年 代 |
保护 级别 |
类 别 |
地 址 |
简 介 |
保护范围 |
225 |
杜厝杨氏宗祠碑 |
2012年 |
清 |
一般 |
石窟寺及石刻 |
净峰镇杜厝村 |
《杨郎谢周海碑》立于净峰镇杜厝村杜厝自然村的杨氏宗祠内。杨氏宗祠始建于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坐西向东。面阔10米、进深16.3米,埕深3.8米。为二进三开间硬山式建筑,门面有辉绿岩石雕,墙体下部有影雕。天井带双榉头。大厅有“扶元”“先魁”牌匾,柱上有楹联。大厅中奉祀杨震等杨氏祖先牌位。《杨郞谢周海碑》嵌于大厅右墙上,为花岗岩石质地,长方形,碑身高1.83米、宽0.73米,碑座高0.48米,碑额“杨郞谢周海碑”为楷书,字径9厘米,正文字体为楷书,字径3厘米。 |
杨氏宗祠建筑本体。 |
226 |
厝头万善宫碑 |
2012年 |
清 |
一般 |
古建筑 |
净峰镇厝头村 |
万善宫碑刻位于净峰镇厝头村厝头自然村的厝头山万善宫内。万善宫始建年代不详,现建筑为近年重修,坐北向南,为二进三开间硬山式建筑。面阔8.6米、深10.5米、面积90.3平方米,前埕深9.5米。大门上有匾“万军主帅”,辉绿岩质地。大厅主祀万神公,配祀文武尊王。宫左侧立有清同治甲子年《万善义塚神》碑,为花岗岩石质地,长方形,高1.2米,宽0.36米,厚0.11米。碑文为行楷阴刻。宫右侧前方又立有二碑,一碑文“镇海平寇英雄、原名黄兴、三国末期人”,2008年立,另一碑文“与天地同悠久”。 |
万军主帅宫大殿。 |
号 |
名 称 |
公布 时间 |
年 代 |
保护 级别 |
类 别 |
地 址 |
简 介 |
保护范围 |
227 |
前峰李崇法民居 |
2012年 |
1946年 |
一般 |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
小岞镇前峰村 |
李崇法民居位于小岞镇前峰村,四周皆有民居,西面为下街小巷,东南面村道及县水产公司厂房。该民居为该村商人李崇法于1946年所建, 坐北向南,为两进五开间硬山式建筑,面阔16.8米,进深22.5米,埕深4.6米。大门为凹寿式,两侧有精美的辉绿岩、花岗岩石雕。镜面墙嵌有彩色瓷砖,为台湾所造,上书:“丁丑年冬月”、“同营商会”、“特约店”。天井两边有护厝。大厅进深6间,为穿斗式木构架,厅两侧有扶梯,各建有角楼三间。民居基本保存完好,但局部构件有损坏。 |
东南至埕围墙,西南至巷,东北至巷,西北至陡坎。 |
228 |
后坑陈玉辉故居 |
2012年 |
明 |
一般 |
古建筑 |
辋川镇后坑村 |
陈氏宗祠位于辋川镇后坑村烧厝自然村。宗祠坐北朝南,为两进三开间硬山式建筑,抬梁式木构架,面阔9米,进深16米。大门内凹,两边双门对开,天井两边有廊庑。第二进中为神龛,上有光绪年间立的“抡元”木匾一方。陈玉辉建有军功,祠中有联“爱国驰名称卓绩 中流砥柱现丹心”。屋脊为“凤爪”,具有莆仙风格,陈氏系莆仙迁移而来。 |
东、西至巷,南、北各向墙外延伸5米。 |
号 |
名 称 |
公布 时间 |
年 代 |
保护 级别 |
类 别 |
地 址 |
简 介 |
保护范围 |
229 |
更新陈氏祖祠 |
2012年 |
明、清 |
一般 |
古建筑 |
辋川镇更新村 |
陈氏祖祠位于辋川镇更新村后坑自然村,东为方伯第、藩宪第,西为民宅。宗祠系二世祖陈彦文于明洪武十三年(1380)创建,五世祖陈睿于弘治四年(1491)再建。二世祖祠为三进五开间建筑,坐西北向东南。面阔13米,进深50.3米,前有埕深14.2米。第一进面阔五间、进深五间,第二进面阔三间、进深六间。前厅抬梁穿斗混合木构架。其主体木作构架成于明末,前厅保持清代建筑样式。五世祖祠为三进五开间,坐西北向东南。由大门、照墙、天井、中厅、天井、榉头、大厅组成,穿斗式抬梁结构,硬山式屋顶。出砖入石墙体,雕梁画栋。陈氏祖祠为皇帝赐“亦世科第”,“方伯第”,“藩宪第”。 |
东至合壁,西至民宅外墙,南至巷,北至陡坎。 |
号 |
名 称 |
公布 时间 |
年 代 |
保护 级别 |
类 别 |
地 址 |
简 介 |
保护范围 |
230 |
标美顶六角井 |
2012年 |
明、清 |
一般 |
古建筑 |
辋川镇辋川村 |
六角井位于辋川镇辋川村辋川街道标美顶陈秀龄民居前,井前有小巷,周边为埕。六角水井,凿于明代。井圈花岗岩石雕成,呈六角形,高56厘米,边长68厘米,厚10厘米。上用两小条石交叉成十字作井盘,条石长为15厘米、宽10厘米。井内壁亦条石砌成六角形。井的两旁各有一花岗岩石壶,与古井形成三角形地带。石水壶,一为方形,高65厘米、外径98厘米、内径69厘米、深30厘米,边有一流孔;一为圆形,高30厘米、外径87厘米、内径65厘米、深20厘米。石壶前者保存较好,后者剥蚀较严重,现都仍在使用。 |
东至井外5米,西至墙,南至井外5米,北至墙。 |
231 |
东尾头泗洲 公文佛祖雕像 |
2012年 |
明 |
一般 |
石窟寺及石刻 |
辋川镇辋川村 |
泗洲佛石雕像位于辋川镇辋川村东尾头的泗洲公宫内,宫四周皆为民居。泗洲公宫坐北朝南,硬山式,单间,占地面积为20平方米。宫内供奉椭圆形花岗岩石泗洲佛雕像,镶嵌在宫殿龛壁上,高36厘米、宽43厘米,雕工粗糙、古朴。据传,明嘉靖年间建辋川城时,四个城门壁上各嵌有一尊泗洲佛,后城毁,村民将其中的一尊请来建庙供奉,称为泗洲公。此外宫内还保存着两尊不知名的石雕小坐像。宫外东西两侧各建一六角亭。 |
泗洲公宫建筑本体。 |
号 |
名 称 |
公布 时间 |
年 代 |
保护 级别 |
类 别 |
地 址 |
简 介 |
保护范围 |
232 |
钱埔李慎墓 |
2012年 |
明 |
一般 |
古墓葬 |
辋川镇坪埔村 |
李慎墓位于辋川镇坪埔村试剑山左阴山岭李厝山,北有陈田水库、凌溪水库。李慎,字克念,号少峰,螺城西北街人,为湖广按察司副使李恺之弟。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进士,初任南京户部主事,兼掌杭州税务稽征,后升户部郎中,出守琼州,升广西按察司副使,迁辽东苑马寺卿,颇有政绩,卒后入祀乡贤祠。著述有《春秋微义》、《麟经律解》、《靖边一经》等。墓为夫妻合葬,坐西北朝东南,墓区面积360平方米。墓早年已被盗,后又被毁,现仅余空墓室。墓前尚存3坪台、残石羊2只、残石马1只。 |
以墓碑为中心,东南向外延伸40米,西南向外延伸20米,东北向外延伸20米,西北向外延伸25米。 |
233 |
前洋妈祖宫 |
2012年 |
清 |
一般 |
古建筑 |
辋川镇前洋村 |
妈祖宫位于辋川镇前洋村前洋自然村,四周皆为民居,前有村道。该宫曰“飞凤古地”,建于明代,坐东向西,两进三开间,由山门、两厢、大殿组成。面阔10.1米、进深16.3米。大门上悬有“天上圣母”木匾额。大殿面阔三间、进深三间,抬梁式木构架,硬山式屋顶,燕尾脊,主祀妈祖、配祀法主公、文武尊王。宫于2002年重修,其山墙、柱础、石砛、木构架多为旧时物。宫前有新铺水泥石埕。边侧新建一戏台。 |
东至围墙,西至戏台,南至路,北至民宅外墙。 |
号 |
名 称 |
公布 时间 |
年 代 |
保护 级别 |
类 别 |
地 址 |
简 介 |
保护范围 |
234 |
许厝宝林寺旧址 |
2012年 |
清 |
一般 |
古建筑 |
辋川镇许厝村 |
宝林寺位于辋川镇许厝村下湖自然村,前为村道,四周皆有民居。寺始建于明洪武年间(1368-1398),清康熙、乾隆、光绪年间皆有重修。1958年办“农中”于此。1977年至今又陆续修建和扩建。寺坐东朝西,两进三开间,由山门、两廊和大殿组成,建筑面积150平方米。大殿面阔、进深各三间,抬梁式石构架,硬山式屋顶。大殿北侧还建有报恩堂,南侧建有僧舍,整座寺庙占地约500平方米。现寺内存有清光绪年间的“宝林古寺”四字隶书石匾额。 |
东至陡坎,西至路,南至合壁,北至报恩堂外墙。 |
235 |
辋川仙公寺旧址 |
2012年 |
清 |
一般 |
古建筑 |
辋川镇辋川村 |
仙公寺位于辋川镇辋川村中街。仙公寺,也称静观寺,始建于明代,上世纪30年代曾做为民团团部和收税机关、莲山小学(后改为中心小学)校址,解放前夕为中共辋川地下党支部成立地。现存为上世纪90年代重建,是三教合一寺庙。寺坐西南向东北,为两进三开间,硬山式建筑,由山门、两廊、大殿、后殿组成,面阔13.2米、进深21.27米,埕深13.2米。山门开有三个大门,作三川脊。看埕堵、对看堵的石雕和门廓的石龙柱雕刻十分精美,屋顶的瓷塑也非常富丽。大殿面阔、进深各三间,奉祀何氏九仙,两侧配祀文昌帝君、朱熹。 |
东至建筑墙外5米,西至巷,南至围墙,北至建筑墙外5米。 |
号 |
名 称 |
公布 时间 |
年 代 |
保护 级别 |
类 别 |
地 址 |
简 介 |
保护范围 |
236 |
侯卿陈氏祖墓 |
2012年 |
明 |
一般 |
古墓葬 |
辋川镇玉围村 |
陈伯昇墓位于辋川镇玉围村,北侧为德济庵遗址。陈伯昇,元至顺年间由莆田迁居辋川后坑。为侯卿陈氏始祖,他务农经商,以养鸭为主,后裔称为“养鸭公”。侯卿陈氏后裔自五世起,多举人、进士,如明清陈睿、陈鸣夏等人。墓建于明洪武年间,现代维修。坐西北向东南,长22.4,宽9.5米。由墓围、封茔、墓碑、墓案、墓埕、丹池等组成。墓碑高1.23,宽0.84米。分墓埕三层,第一层长2.29、宽3.82米;第二层长2.98、宽5.31米;第三层长3.17、宽5.82米。墓埕护围有精美浮雕。 |
东南至路内侧,西南至墓埕外5米,东北至墓埕外5米,西北至墓后10米。 |
237 |
德济庵古井 |
2012年 |
唐 |
一般 |
古建筑 |
辋川镇玉围村 |
德济庵古井位于辋川镇玉围村,北侧为陈氏祖墓。2007年5月,施工队在清理泗洲山德济庵遗址时,意外发现一口埋在地下的古井。考古专家在此又相继发现了古代建筑构件和宋代墓葬,出土大量的唐宋建筑石构件和生活器皿,如石柱、柱础、瓷碗、花瓶影青碗等;还有古代制药用的石碾、石磨盘;“巨济桥”石碑一方。古井为唐代德济庵的附属物,由4条石板盖住,上有砖块和沙石。井口直径1.1米,井中1.7米,井底1.6米,井深10.5米,井壁由青砖砌筑,呈工字形排列。 |
四至水池外沿。 |
县直有关部门:县委宣传部、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县发改局、教育局、公安局、民宗局、退役军人局、民政局、财政局、资源局、
住建局、交通运输局、农业农村局、水利局、文旅局、应急局、城管局、消防救援大队,公路事业发展中心。
抄送:福建省文物局,泉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县委办、人大办、政协办,县法院、检察院。
惠安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2年3月22日印发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